在學習上不花時間肯定學不好功課的,這是一個人盡皆知的淺顯常識,但我們又時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就是有的孩子明明都把時間用在了學習上,卻依然學不好;而與之對比的是,有的孩子明明花的時間沒有自己的多,可是他的學習成績卻比那些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的孩子還要好。這種現象似乎有悖於我們的常識。

那麼,這裏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實際上,學習時間長短並沒有對學習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學習效率的高低纔對學習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換句話說,學習效率低下,哪怕就是花上幾倍的時間也學不好;而學習效率很高的話,即使花上很少的時間也能學好。

01 學習時間並不是越多越好

在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存在這樣一個認識誤區:孩子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越好,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恨不得孩子分分秒秒都坐在學習桌前做作業和背書,恨不得每個週末都把時間拿來安排補課。如果發現孩子用在學習上的時間越長,父母們就會越欣賞。

但是很多父母沒有想到的是,學習時間也有馬太效應。所謂馬太效應,就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種效應的顯現在學習中也隨處可見。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些平時學習成績本來就好,善於學習的孩子,因爲知識掌握熟練所以看書做題很輕鬆,每天都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再次分配,越有時間去學習,學得就越好。相反,平時在爲學習苦惱的人,因爲學習效率低下,只能越來越痛苦,導致和那些善於學習的同學之間的學習差距越來越大。

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它就像一根彈簧,有一個彈性限度。高強度的學習會讓人身心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大幅度下降,那麼這種效率上的差距只會更大。

02 研究實驗揭示一個真相——超時學習效率低下

曾經有研究專家做過一個很著名的研究實驗:研究專家將一羣孩子放在教室裏進行長達五個小時的學習,老師每隔一小時對孩子們的學習成果和學習態度進行檢查。

實驗研究的結果顯示:學習效率最高、學習態度最認真的通常是在第一個小時;在一小時之後,孩子們的注意力就開始分散、所學到的東西也逐步減少;到了第三個小時,許多知識幾乎是在孩子們的大腦裏走馬觀花,真正能被孩子們記住的是微乎其微;到了第四個小時和第五個小時,孩子們不僅什麼都學不進去,而且學習態度也越發焦躁和渙散,以致到了第二天,孩子們甚至是想不起來之前到底學了什麼東西。

所以,抓緊孩子的學習是必須的,但在時間上要講究適度原則。千萬不能不顧孩子的精力是否充沛,主觀上是否願意,讓孩子耗費過多的時間在學習上,產生學習時間上的馬太效應。合理運用時間有以下兩大竅門。

03 竅門一:注重勞逸結合,不長時間連續學習

那麼,作爲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避開學習時間上的馬太效應呢?

學習並不是一件可以很休閒就能完成的事,而是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學好,因此,要想讓孩子保持清醒敏捷的頭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引導孩子學會合理利用時間、勞逸結合。

這就像任何一個成年人不能把所有時間都用於做事而不休息一樣,任何一個孩子也不能把所有時間都用於學習,一般不要連續學習超過兩個小時,應該要張弛有道,學習一段時間後就應安排出時間休息調整,協調好學習與休息時間,進而能繼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狀態之中,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04 竅門二:不同科目交替進行,學習效率更高

有研究表明,當我們在學習不同的內容時,興奮點會在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產生。比如學習語文時,它的興奮點出現在大腦皮層的左邊;學習英語時,它的興奮點會產生在大腦皮層的右邊。很顯然,如果讓孩子長時間地學習同一項內容時,就會給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造成負擔,出現厭倦和牴觸等低效率的學習狀態。

“交替學習法”就可以幫助孩子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所謂“交替學習”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各個學科之間的進行輪番交替式學習,即在一定的時間內,輪換學習各門學科。不時變化學習內容,有助於轉換孩子的大腦興奮中心,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使注意力保持高強度、持久性的集中,增進大腦的工作效率,學習起來自然事半功倍。

結語

總的來說,單純依靠延長學習時間,並不能給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帶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做法是需要我們加以避免的,而“勞逸結合和交替學習”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