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自Canva可畫

隨着今年雙11高潮落幕,尾款人也進入了等快遞的煎熬時期。近日,多處快遞網點停運的事件,更是讓尾款人感到焦慮。而像雙11這樣的包裹量高峯時期,快遞行業人力短缺的問題更加嚴重,由此導致從配送網點到客戶手中的"最後一公里"配送滯後問題愈加嚴峻。這無疑對用戶體驗、配送網點的運轉,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爲解決這些問題,快遞行業推出了自提、代收等多種模式,但這些模式也各有利弊,並沒有真正有效的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近年來,無人配送的興起,爲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過,由於存在交通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的難題,當前無人配送的商業化推進還面臨着重重困境。因此,無人配送能否真正解決物流行業"最後一公里"配送的問題,仍存在着諸多不確定性。

"最後一公里"難題待解

物流行業苦"最後一公里"配送難題久矣。

對物流公司來說,用戶在互聯網上購買商品後,商家提供貨物及發貨信息,整個物流運輸就開始了。在經過重重分揀、運輸後,快件最後達到配送網點,再經由最近的配送網點,送到用戶手中,整個配送活動就完成了。而由最後的配送網點到用戶手中的環節,就是物流配送的"最後一公里"。

但就是這"最後一公里"配送,卻讓物流公司苦不堪言。據鑫豪佳物流數據顯示,物流"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成本在總成本中的佔比超過30%,使得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針對這個問題,目前市場中各家公司的解決方案多種多樣。例如,中通、圓通、韻達等快遞公司通過智能櫃自提、網點代收、連鎖合作等解決方案,來緩解成本壓力並提升配送效率。

不過,這些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並不能很好的解決物流"最後一公里"難題。比如,蜂鳥代收櫃就曾因爲收費問題而受到用戶的抵制,而"快遞便利店"的合作模式,也存在監管、取件滯後的問題。

與代收、自提的模式相比,送貨上門服務顯然更加便捷,因而也更受用戶歡迎。但在近兩年快遞行業價格戰的影響下,快遞公司送貨上門的服務質量卻越來越差了。受快遞行業價格戰影響,配送員單件配送費持續降低,使配送員選擇送貨上門服務的意願降低,因此快遞員在爲用戶提供送貨上門配送服務時,多會追求派單速度而忽視服務質量。

這種情況下,送貨上門服務開始走向低潮,消費者也反映快遞送貨上門越來越難。而近年來配送機器人、無人機等無人配送方式的興起,則爲解決送貨上門服務的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

配送機器人應勢興起

無人配送運送方式的興起,和新興科技的進步有很大的關係。受益於AI、大數據、通信技術技術的發展,配送機器人、物流無人機的智能感知避讓、路線規劃、智能配送功能得以實現,這爲無人配送的興起,奠定了技術基礎。

近年來,新基建政策的利好,更極大的推進了AI、5G通信技術的發展,讓配送機器人、無人機有了在市場應用的可能。比如,在技術方面,具有高效率、高靈活性優勢的物流無人機已經實現了小範圍應用,但由於航線安全等問題,一直難以在市場中普及。而隨着5G、AI新基建的推進,配送機器人已經能夠在大學校園等道路情況簡單的場景進行應用了。

對比之下,擁有更高普及性的配送機器人,顯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人工配送相比,配送機器人的效率優勢非常明顯。例如這次雙11期間,阿里的小蠻驢配送機器人就完成3萬件包裹的配送,它和人工配送相比,要節省超過1萬小時的取件時間。

另外,在服務質量、成本方面,配送機器人也比人工配送也更佔優勢。一直以來,快遞配送員的服務質量都很難保證,尤其是在派單高峯期,配送服務就更難保障,而配送機器人則能夠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它在成本方面,配送機器人也能把將配送環節的成本,從總成本中的佔比降至3%之下。

以此來看,配送機器人在物流市場,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於是,洞悉了配送機器人市場前景的國內互聯網巨頭,紛紛推出了自家的配送機器人產品。

互聯網巨頭爭相下場

在國內互聯網企業中,阿里、蘇寧、京東、美團,都紛紛推出了自家的配送機器人產品。

2016年9月,菜鳥網絡最先發布了"小G"末端配送機器人,這款配送機器人可以通過手機發出服務需求,將物品運送到指定位置;京東則推出了擁有發達感知系統的京東配送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具備高負荷、全天候工作等優點。

繼阿里、京東之後,蘇寧也發佈了續航里程可以達到8小時的"臥龍一號"配送機器人,它能夠爲用戶提供多方面的派送服務;美團則發佈了"小袋"無人車,可以在複雜路況下自動躲避障礙物並自動規劃路線,將外賣送到用戶手中。

從互聯網巨頭的佈局來看,各家都比較看好配送機器人的發展前景,其中佈局較早的阿里、京東,近兩年來爲解決自家物流業務的"最後一公里"配送,更是在行業頻頻發力以推進自家的配送機器人應用落地。

在目前的物流市場中,京東、阿里分別建立京東物流、菜鳥網絡這兩個龐大的物流體系,而配送機器人的商業化應用,則能爲兩家解決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難題,提供極大的助力,這也是阿里、京東在配送機器人領域持續發力的根本原因。

對實力遜色於兩家的蘇寧來說,配送機器人在蘇寧物流的場景應用中還處於起步階段,仍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推進;美團的機器人也還需要和商家的深入合作,才能使其配送機器人在外賣領域得到更廣泛應用。

總體來看,阿里、京東這些互聯網巨頭,目前在配送機器人領域的佈局,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其在市場應用方面也還面臨重重難題。

難題依舊?

隨着互聯網巨頭入場,配送機器人應用逐漸開始落地,但在交通安全、成本方面,配送機器人的普及還存在着諸多問題。

首先,在交通方面,配送機器人在道路行駛仍面臨一些交通安全問題,特別是在交通情況複雜的道路上,配送機器人對緊急情況能否及時做出應對,仍有待考證。因此,目前市場中配送機器人的應用,仍侷限於交通情況簡單的場景。

其次,在成本方面配送機器人的成本優勢,也需要一定規模進行量產才能體現。例如,蘇州穿山甲機器人CEO丁勁松認爲,配送機器人普及還面臨成本問題,只有規模量產才能低於人工成本。另外,配送機器人的服務質量、效率等方面的優勢,也需要通過規模量產才能進一步體現。

綜合來看,配送機器人距離商業化普及還需要一段時間。而在阿里、京東頻頻發力的情況下,配送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擴展,配送機器人距離解決"最後一公里"配送難題,也越來越近了。

物流市場配送機器人在解決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方面,仍有巨大的潛力。但在眼下,它還存在交通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有待進一步解決。因此,在配送機器人商業化這條路上,阿里、京東這些互聯網巨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