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好的生活狀態:口袋有錢,手中有書,杯中有茶

來源 | 網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這纔是與衆不同的地方。有的人浪跡天涯,把世界當成家;有的人鍾情家庭的溫暖,生活莫過於一盞爲你等待的燈;有的人,嚮往把生活過成喜歡,有春風冬雪煮新茶。

一百種生活,便有一百種美好。

但如果要我說,在我的想象裏,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袋中有點錢,手中有書,杯中有茶。

01

錢,不是有最多,而是有足夠。

足夠去維持一個人的經濟獨立,在溫飽之餘,還能追求精神的麪包。

也正是經濟上的獨立,才能使一個人的人格獨立起來,繼而纔可以自由地去選擇,去追求。

當你在錢財上依賴別人,你便很難有精神上的獨立。而一個人,只有經濟和人格雙重獨立,才能真的活得體面。

窮不是錯,更不是罪惡,關鍵是你有沒有擺脫貧窮的心。

做生意虧錢不可怕,怕的是你沒有勇氣再賺回來;年輕沒有存款不可怕,怕的是你沒有那顆上進心去改變這一切。

你要知道的,一個人沒有錢,必然會喪失很多的選擇權。經濟不能獨立,要麼得依附別人,要麼就委屈自己,總歸是活得不夠挺拔,說話做事都少三分底氣。

只有經濟獨立了,纔能有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纔有能力拒絕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從你經濟獨立的那一刻開始,你的生活才真的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裏。

這聽着有些殘酷,但這不是勢利,而是現實,也是規則。

所以,你可以不拜金,也不必以家財萬貫爲奮鬥的終極目標,但你需要一定的金錢和積蓄,來保證生活的尊嚴,不用屈就,不用乞求,可以自由地主導人生。

02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爲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裏。”

—— 作家三毛

讀書,不僅僅等於上學,也不只是青蔥的學生時代該做的事,而應該是一輩子的堅持。

一個不讀書的人,就相當於主動關上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大門,成爲拒絕思索、被動接受的人。

楊瀾曾經說過一段讓我深有同感的話: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爲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一天兩天不讀書,也許看不出什麼明顯的變化,但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不讀書,這個人的氣質、談吐、思想觀念,都會逐漸地暴露出他的無知和淺薄。

讀書是一種自我的修煉。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從中修煉自己的心境,豐富自己的見識。這樣的生活更顯厚重,更有質量。

03

“年年歲歲茶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生命輪迴的古老旅程中,時光如流沙逝水,輕輕在指間流淌。左手朝陽,右手晚霞,朝夕間看行雲流水,動靜裏悟世間萬事。

生活中有茶爲伴,是美麗溫暖的。

工作之餘,捧一杯清茶,細細吟讀一首小詩、讀一本書。心靈在這美妙的詩情畫意間舒展,有如菩提樹下的一次虔誠的修行。

茶是會呼吸的、是有靈性的生命。它有濃郁沁香的口感,滴翠入眼的湯色,吸天地靈氣爲精髓,醞人間萬家之香茗。

那些翩翩起舞的芽影,亭亭玉立的翠葉,有着特別的賞心悅目感。浸染了中國人五千年來最淵源的茶文化,最經典的茶詩,最優美的茶歌。

古典的神韻和雅緻已經染透了蒼涼的茶馬古道里被逐漸湮沒的喧囂,滲染了漫長的時光,滲透到我們的骨血裏。

面對那些帶着靈性、美麗和體溫的茶葉,面對那些茶詩、茶舞、茶歌,能讓人感到茶的真正意義是使我們從這些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重新發現生命曾經帶給我們的美麗與歡樂。

閒暇時候沏杯茶,清香溢滿小屋,茶葉緩緩浮上水面然後慢慢沉下去,杯中的茶葉肆無忌憚的舒展着懶洋洋的身軀。

抿入口感受她的香濃,那深藏於茶碗中的詩情畫意飽含了生命的體驗,讓人在煩躁中安靜下來,心安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04

會賺錢,能獨立,是一個人自立的過程。

會讀書,能學習,是一個人自我提升的過程。

會喝茶,能享受,是一個人尋找自我的過程。

這三者,相融纔是最好的生活。

內心空虛,不懂得自我充實的人,想必事事尋求依賴,又談何自立?有了知識與財富,卻不懂得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又有何意義?

只有知道不斷滋養自己的人,才能讓內在變得溫潤,讓靈魂變得豐盈,然後真正地獨立,以一個挺拔的姿態應對一切,自給自足,不卑不亢。

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你自己獨立且豐滿的靈魂,是永遠靠得住,永遠不枯竭的。

滾滾紅塵裏,心安處便是最美的桃花源;

微笑向暖,歲月就能靜靜地盛放成一朵古茶花。

END

作者簡介: 本圖文來源於網絡,僅作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