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順義媽媽,還是海淀媽媽,雞娃這方面都比不過印度虎媽。

《哈佛商業評論》曾做過一項研究,世界500強企業中30%的CEO都是印度裔,其中,不乏像谷歌、微軟、萬事達卡等全球知名的企業。

前不久的美國大選,我們關注了那位印度裔的女副總統,打破了美國最硬、最高玻璃天花板的女副總統哈里斯,背後也有個印度虎媽。

到底這些印度虎媽有什麼絕招,可以超越傳說中的順義和海淀虎媽,成爲虎媽中的戰鬥機,源源不斷地把娃送到世界頂尖學府呢?

1

虎媽中的戰鬥機

口頭禪:你想讓我死嗎?

有個著名的印度裔脫口秀演員Sindhu Vee就曾分享過自己彪悍的育兒經歷。

她畢業於牛津大學,是前投行精英,先生是丹麥人,兩人婚後育有三個孩子。即便有三個孩子,夫妻倆的育兒觀念重合度還是爲零。

據她自己描述她丹麥先生所有的育兒內容可以總結爲“快樂教育”,平時主要有這兩句口頭禪:

親愛的,你一定要非常非常非常開心。給你樂高,去玩吧。

但是,她認爲這種教育方式的作用並不大。

因此,Sindhu Vee則延續了自己印度父母的教育方式,即從小就讓孩子知道,如果你做了壞事,父母就會因此去死。

Sindhu Vee的第一個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

在孩子7歲的時候,學校曾打電話希望她和她先生一起來學校一趟,因爲老師發現他們的兒子總是會因爲特定的事情感到緊張。

這個特定的事情指的是:每次家庭作業沒有拿到滿分的時候,他都說:我不想回家,我媽可能會死。

雖然在老師面前Sindhu Vee表現出了不可思議,但是她表示自己的內心是非常開心的,因爲這說明自己的教育對孩子是卓有成效的。

不僅在學習上,在生活中,印度虎媽也是如此彪悍。

Sindhu Vee甚至還舉例描述了在印度的不同地區,當4歲孩子因不聽媽媽要求,多放了一勺巧克力後,印度虎媽的教育方式:

大部分地區:我告訴你在牛奶裏放1勺巧克力,你放了2勺,你想讓我死嘛?!古吉拉特(北印):Jonh你居然在牛奶裏放了兩勺巧克力,你喝什麼牛奶,你幹嘛不喝我的血?旁遮普人:你在牛奶裏放了兩勺巧克力,好嘛,我馬上就去打自己,往死裏打,你在旁邊喝你的牛奶吧。Sindhu Vee的媽媽:你玩啥勺子呢?拿刀捅了我吧,我知道你想。

或許在Sindhu Vee分享的例子中會有一些誇張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反映出了印度虎媽的狠,不僅對孩子狠,還對自己狠。尤其是在印度的精英種族,這種教育方式更是常見。

那對於其他的印度種族呢?其實也是如此。

雖然印度的種姓制度早在1948年就在印度憲法中被廢除,但貫穿了數千年的種姓觀念,早已經滲透在他們的血液裏。並且對於地位越低的種姓而言,通過教育衝破種姓制度可以說是他們唯一的機會,因爲只有這樣,他們纔有逆天改命的可能。

當然,光有往上衝的信念是不夠的,那印度虎媽都是怎麼雞娃的呢?到底要讓孩子具備哪些能力,才能讓他們成年後有機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成爲高管甚至CEO的呢?

2

印度虎媽的雞娃套路

根據一項針對29個國家2.7萬名父母的調查顯示,印度父母最願意爲孩子的功課耗費時間,並且約有62%的印度父母是每週花費7個小時以上來輔導孩子功課的。同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有自己的全職工作。

可見,印度虎媽不僅雞娃,還雞自己。除了時間上的付出以外,印度虎媽的雞娃套路還有這些:

1.傾其所有搶佔優質教育資源,抱團雞娃,實現資源的整合利用

在我國,不少父母爲了孩子能進好的學區,不惜花上百萬甚至上千萬買老破小的房子。印度虎媽也是如此,甚至是更瘋狂。

電影《起跑線》,中產階級的拉吉夫婦爲了女兒米婭能上好學校,就不惜傾家蕩產在富人聚集區買房。並且夫婦雙方還要接受各種考覈,除了學歷、職業等硬性指標,他們的談吐、衣着品味等也納入了考覈標準。

即便是收入微薄的家庭,也會傾其所有爲孩子搶佔優質的教育資源(有些印度的好學校會爲貧困家庭留出一定比例的名額)。因爲這對他們來說是擺脫貧困的入場券。

在搶佔到了優質教育資源後,這些印度虎媽便會開啓抱團雞娃之路。

她們會了解周遭印度家庭成員的各項突出技能,然後在每週末以及假期時,自發組織,讓這些有突出技能的家長爲他們的孩子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培訓學習。

2.尤其注重英語和工科,讓孩子參加各種競賽以得到磨鍊

在印度虎媽的認知中,英語代表的是階級,可以在語言上直接與國際接軌。因此,英語在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基本上算是一半的母語了,同時也是第一書面文字語言。

在極其考驗英語功底的全美拼詞大賽(National Spelling Bee)上,印度娃更是從數萬美國本土中小學生中脫穎而出,奪走了過去14屆的冠軍。去年更是出現了歷史性的場面,有8個孩子並列冠軍,而其中7位來自印度。

除了注重英語以外,印度虎媽還尤其注重讓孩子學習工科知識。

這主要與印度普遍推崇的兩大職業:公務員和工程師有關。以下是今年印度這兩大職業畢業生的年薪起步表。

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資源背景,是很難成爲公務員的。因此,對於大部分的印度人來說,工程師其實是首要選擇。

而這也是爲什麼以工科爲主的院校往往競爭最爲激烈,甚至錄取難度遠高於哈佛等名校。同時也是印度虎媽的主攻方向。

3.對孩子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印度文化中,有一種叫“Jugaad”的思想,即“隨機應變”。在印度人看來,如果問題無法完全解決,那麼就要尋求改變。

他們也將這種思想轉化到了孩子的教育上,引導孩子不拘泥現狀,不輕易接受標準答案,要懂得思考,如果難題無法一次性解開,那就用當前所能想到的最佳方法去嘗試解決。

此外,還鼓勵孩子對老師的觀點提出異議,他們的老師對此也喜聞樂見。

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主角蘭徹就是如此,他不拘泥於條框,盡力“折騰”,盡情發揮自身的才能。

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就造就了他們的能言善辯和敢於創新的精神。

因此,我們能看到在一些場合中,印度裔的演講聽起來總是能讓人血脈僨張。之前哈里斯當選美國首位女副總統時的演講更是如此。

那在這些印度虎媽雞娃的套路中,我們有哪些是可以借鑑的呢?

3

印度雞娃教育中

值得借鑑之處

每一種教育方式的背後都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雖然印度整體的基礎教育水平還有待提高,他們也一直在爲之努力。對此,可見我們推送過的文章《世界500強30%的CEO從這個國家誕生,他們的教育做了些什麼?》。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印度虎媽的教育方式中,也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比如給予孩子適當的壓力和合理的期望,當然還不至於像Sindhu Vee那樣用死來脅迫孩子。

就像種豆芽一樣。有一種豆芽是直接種出來的,它又細又長口感也不好;而另一種則是在它生長時壓以重物,這樣的環境下長出的豆芽又粗又壯,口感也很鮮美。

植物尚且如此,孩子也不例外,一味的快樂教育反而會阻礙他們的成長。而只有適當的壓力才能鼓勵他們不斷往前。

如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教育學教授William H. Jeynes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的:

父母的期望、親子溝通質量、父母教養風格會對孩子的學業有正向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印度媽媽還很注重資源的整合,她們的抱團雞娃就是在“運營”身邊的資源,不僅是整合其他家長,還可以是社區資源等。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構建起成長和發展的完整學習圈,同時爲他們的個人性發展的需求提供成長空間。

其實不管是印度虎媽,還是中國虎媽,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做到不隨意否定孩子的想法,允許他們做自己,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允許他們質疑和挑戰權威,鼓勵他們探索和論證自己的想法。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不斷的成長,纔有可能在未來獨自面對生活和工作上的難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