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電獨家」冷成琳

雖然受疫情影響,拍攝過程受阻,兩年來,團隊走遍了浙江對口幫扶的貴州黔東南州、黔西南州、四川的廣源、阿壩、湖北恩施、吉林延吉以及浙江對口支援的西藏那曲、青海海西、新疆阿克蘇等8個地區。

11月23日,貴州宣佈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不僅標誌着貴州省66個貧困縣實現整體脫貧,這也標誌着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這一年,全國廣電聚焦脫貧攻堅,創作播出了大量主題節目,《共赴小康》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的這個創作團隊被授予集團“拼搏團隊”的榮譽稱號。

每年年初,浙江廣播電視集團都會進行紀錄片的選題申報,集團編委會針對可行的選題進行討論。去年年初,《共赴小康》由分管紀錄片的集團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胡戎提出,交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教科影視頻道新聞部主任 趙敏帶隊拍攝,與導演焦徵遠、攝像金俊和儲善治等人組建拍攝小團隊。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教科影視頻道是索福瑞浙江省網收視率最高、品牌效應最強的地面頻道。

趙敏告訴「廣電獨家」:“浙江作爲一個發達省份,在脫貧攻堅上承擔的對口支援、對口幫扶和對口合作的任務比較重,對口地區的行政區域也比較大,涉及8個省(區、市)16個地(州、師)的100個縣,總面積爲13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其中,基於脫貧攻堅和攜手奔小康的對口幫扶(東西部扶貧協作)部分, 涉及四川11個市州,貴州黔東南州和黔西南州,湖北恩施州、吉林延邊州等4個省80個貧困縣(市、區)。而本片的重點就放在對口幫扶部分,具有全面小康的本質特徵。”

▍深入貧困地區,用鏡頭記錄歷史

去年7月,《共赴小康》開始拍攝, 第一站去的就是黔東南州。

趙敏團隊用鏡頭記錄下放棄杭州優越待遇深入山區支教、爲當地培養教師隊伍的原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陳立羣,用電商助力黔貨出山的企業家陳超航,在大山深處奔走勞碌的扶貧幹部 沈翔、裘侃、傅文虎、呂金記等生動的人物和故事,也記錄下了3次主動申請醫療扶貧、卻在買好車票準備回杭過年的前一天猝死的杭州社區醫生 張超生前的影像;記錄下“山川牽手”,千里奔波助力18位“海馬人”重新挺起人生脊樑的援鄂醫生 葉美燕等人的感人事蹟。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在苗語裏意爲“有良田的地方”。凱里酸湯、平良香米、碧波藍莓……這片“良田”上盛產種類繁多的農特產品,但一方水土卻難以養育一方人。

2015年, 陳超航旅遊經過貴州黔東南,這裏的貧瘠讓他內心震撼。如何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黔貨送出大山,爲當地羣衆換來真金白銀,引起他的深思。

短短几個月,陳超航跑遍了全州16個縣市,深入60多個鄉鎮調研。從此,他的夢想在這片土地生長,五年多來,他自創電商品牌“雷阿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助力“黔貨出山”。

貴州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陳立羣的支教故事這兩年廣爲流傳。陳立羣原爲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這是一所在杭州數一數二的名校。對於杭二中、學軍中學這種名校出去的老師,杭州的民辦學校通常能給出300萬元年薪聘請。但是陳立羣退休之後,卻低調地來到了臺江民族中學,直到近兩年媒體報道後才爲人所知。2019年9月9日,中宣部授予了他“時代楷模”稱號。

陳校長去了臺江中學之後,臺江學校的高考成績一下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升學率顯著提高,而這靠校長一個人的理念是不夠的,實際上,浙江有一批熱衷於支教事業、熱衷於幫扶事業的好老師匯聚在陳校長周圍,使臺江民族中學成了當地一個品牌學校。

爲了帶領更多的中小學校長增強民族地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貴州還專門成立了“陳立羣名校長領航工作室”,通過支教和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爲貧困地區尤其是民族地區培養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校長、教師隊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扶貧。

張超生前是杭州市濱江區浦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醫師,2018年10月、2019年5月、2020年1月,他3次主動申請赴丹寨縣興仁鎮中心衛生院掛職幫扶。1月7日,正在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中心衛生院扶貧支醫掛職並任副院長的張超買好了1月10日上午回杭州的高鐵票後,跟同事高興地說“要回家過年了,明年再見了!”他計劃1月10日回杭州過年,過完年就回丹寨興仁鎮第三次掛職幫扶。

1月9日晚,張超突然倒下,不省人事。 就在他出事的當天中午,他還在救人。經過三四個小時的搶救,張超還是於1月10日凌晨經搶救無效死亡, 年僅43歲。

記錄到這樣的突發,趙敏團隊感到非常遺憾,同時也表示這在全國各地的扶貧幹部中不是個例。

雖然受疫情影響,拍攝過程受阻,但今年,團隊走遍了浙江對口幫扶的 貴州黔東南州、黔西南州、四川的廣源、阿壩、湖北恩施、吉林延吉以及浙江對口支援的 西藏那曲、青海海西、新疆阿克蘇等8個地區。

據趙敏介紹,《共赴小康》目前正在審片階段,初定爲3集,分別是《腳步》《出山》和《攻堅》。

這部紀錄片以真實的人物故事爲主線,輔以生活化的敘事、故事化的表現手法,在長週期跟蹤拍攝的中來完成影像敘事;並在地理上拉開跨度,從對口幫扶的4個省80個貧困縣中選出典型村莊和人物,在產業合作、衛生扶貧、教育扶貧、社會幫扶等內容上,根據每個地方的特色交叉敘事。

浙江安吉捐助的“白葉1號”茶葉隨科技特派員落地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扶貧茶”變成“小康茶”。

浙江湖州的幫扶幹部黃衛軍把太湖平原的湖羊帶到四川盆地繁衍生息,“湖羊入川”助力百姓致富,廣安區還將在今年建成全國首個萬頭種羊基地、世界羊仔小鎮,“小湖羊”將變成“大產業”。

被稱爲“馬背上的學校”的雷山縣掌雷完小,孩子們爲了求學每天徒步3小時,在寧波的對口援建下,如今學校有了自己的多媒體教室、在懸崖上建起了標準化球場,不少孩子與杭州學生結對交流,走出大山看到了美麗的西子湖。

在天柱縣舊團鎮楓樹坳,羣山疊翠間處處聞雞鳴,由浙江出資千萬共同打造的杭黔林下經濟示範園已成爲貴州省最大的土雞養殖基地,解決了1000多人的就業問題。

仰阿莎故鄉劍河縣,九山半水半分田,與浙江淳安縣立地相仿,林分相似,雖遠隔千里,卻因扶貧開發政策相攜手,來自浙江的電商“雷阿哥”在這裏深耕4年,來自武義的店老闆陳超航走遍200多個村寨,挨家挨戶上門收購,建立聯辦合作社,帶去致富的希望……

在他們的鏡頭下, 精準扶貧、東西部協作、造血機制正加速着共同小康的步伐。

▍這支“拼搏團隊”並非“自己找罪受”

電視教育科技影視頻道新聞部承擔着教科影視頻道和公共新聞頻道兩個平臺的新聞採製任務,日播新聞量近6小時,新聞欄目有15個之多,而新聞部採編力量不足百人。

趙敏和焦徵遠兼着兩個平臺新聞節目每天的審片審稿任務,任務相當繁重,每月至少一半時間都要晚上十來點鐘才能下班。由於本職的新聞工作任務都很重, 他們只有在不值班的時候才能走出去拍攝。

爲了搶時間,他們爭分奪秒,經常早晨六點上班,下班後晚上八九點趕夜路去紀錄片拍攝地點,他們已經習慣通宵寫稿不睡覺,而一旦到了後期階段,通宵剪輯也是家常便飯。

這支團隊用錢更是精打細算,項目撥的款,能省都儘量省着用。

“雖然平時新聞工作已經很忙了,但我每年都積極去申請集團或者省裏面的紀錄片項目,好幾個片子我們是給各地的政府部門做,一旦接了活,就立志要做成精品工程,不僅鍛鍊大家的業務,助力創優,我們還能幫頻道創收。”趙敏說。

不僅如此, 他們還自掏腰包,自買設備,“私爲公用”,只爲作品能夠更加精緻出彩。

自發組建團隊做紀錄片的四五年時間裏,他們做過包括微紀錄片、長紀錄片、短紀錄片、系列紀錄片等所有紀錄片門類,而且每年都有作品榮獲省裏乃至國家級紀錄片、社教專題和新聞類節目的重要獎項, 團隊保持着每生產一件紀錄片作品都獲獎的紀錄。

由該團隊採製的《多樣世界王澍》《古運河畔的年味記憶》《鋼筋哥的演唱會》《城市的背影》《揹着媽媽去上班》《把心捂熱》《海寧皮影》《廓橋築夢》《6微米的距離》《絲路上的鋼鐵駝隊》《青春非遺夢》等近20部專題和紀錄片,先後榮獲浙江省廣播電視政府獎短、長和系列紀錄片的一二等獎,還多次被廣電總局推優展播。

其中,《揹着媽媽去上班》主人公陳斌強在節目播出後被央視評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微紀錄片《城市的背影》獲得2016年度浙江省紀錄片“丹桂獎”最佳微紀錄片,由該短片拆分的兩則公益廣告分別獲得2015年度、2016年度廣電總局電視類公益廣告大賽二等獎。紀錄片《廊橋築夢》獲得2017年度“丹桂獎”優秀短紀錄片、第24屆中國紀錄片短片十優作品、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

2018年,他們創作的專題片《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浙江實踐》獲得了浙江廣電集團總裁嘉獎令,系列紀錄片《改革印記·浙江的第一》入選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項目。

2019年,他們通過招標等方式爭取到了扶持和合作資金,反映慶元香菇歷史和鄉村振興主題的短紀錄片《一菇一世界》已上送總局推優;以第45屆世技賽種子選手爲拍攝對象、展現浙江省高技能人才成長的長紀錄片《國之驕傲青年工匠》和反映紅軍挺進師光輝歷程的文獻紀錄片《挺進師》雙雙獲得了浙江省廣播電視紀錄片丹桂獎。《國之驕傲》還獲得第26屆中國紀錄片短片好作品,《挺進師》剛在央視播出。11月13日北京傳來喜訊,該團隊創作的短紀錄片《絲路上的鋼鐵“駝”隊》榮獲了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首屆“中國廣播電視大獎”。

“不怕你見笑,我還真覺得有點小小的驕傲。”趙敏說,“不是說我們很優秀,是我們還有一點自己的追求。 我1995年就工作了,做了20多年的新聞記者,一直在一線,現在做管理工作了,新聞任務也很重。如果不喜歡的話,我覺得紀錄片是很難做的,有點像自己找罪受。紀錄片不是我們一定要做的事情,但做了之後,慢慢地就有自己的愛好和堅持在那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