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其君系中國知名時事評論員

中央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是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內容。截至8月中旬,扣除用於支持減稅降費的3000億元,在實行直達管理的1.7萬億元資金當中,中央財政已經下達了1.674萬億元。在日前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直達機制運轉有力、有序、有效,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財政直達資金已在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基層運轉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

促進經濟恢復性增長,防止“跑冒滴漏”,如何讓珍貴的財政直達資金更好發揮作用?對此,筆者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思考。

一年最罕見的沙漠奇景,水流襲來時沙漠就像吸水紙,轉瞬即逝。同樣,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財政資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鞏固經濟恢復性增長基礎,切忌資金直達市縣基層就像吸水紙,轉瞬即逝。

不是我杞人憂天。一則由於珍貴的直達資金具有分散性,大多撒在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工、貧困戶、失業人員、低保和臨時救助對象等困難羣衆身上,這無疑給上級監管工作帶來難度。

二則,珍貴的財政直達資金具有隱蔽性,資金資金分配、撥付、使用情況、流向等都是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這很好,但也使得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工、貧困戶、失業人員、低保和臨時救助對象等困難羣衆不瞭解情況,缺少來自他們的監督。而且,小學時就學了魯迅的這句話:“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的”。 珍貴的財政直達資金的管理本身也並非無懈可擊,過去不少扶貧項目都是重劃撥,不重“回頭看”監管,資金拔下去就算大功告成。

這就使得個別“行得前”的相關的實權者,敢於“伸手”,上下勾結,上下其手,或是想主想意私分“阿公的錢”,或是弄虛作假借名冒名據爲己有,或是巧立名目“空手套白狼”,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國家的扶貧資金巧妙“轉移”成個人的腰包。

人不能兩次跳進同一條河流。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殷鑑不遠,要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確保珍貴的財政直達資金充分惠及需要幫助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工、貧困戶、失業人員、低保和臨時救助對象等困難羣衆,必須“先小人,後君子”“有罪推定”加強對珍貴的財政直達資金的監督,珍貴的財政直達資金必須納入當地紀檢監察機關專項重點執紀事項。

珍貴的財政直達資金還需公開化、透明化,讓百姓瞭解政府部門珍貴的財政直達資金具體情況並予以公開,使虛報冒領、擠佔挪用珍貴的財政直達資金的行爲就無立足之地。同時,珍貴的財政直達資金是否能落到實處,真正起到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基層運轉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的作用,這纔是最爲關鍵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