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是金庸的收官之作,其主角韋小寶與之前作品中所有的主角都不同。韋小寶沒有郭大俠“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的思想,反而顯得市儈、狡詐、滑頭。雖然韋小寶有自己的底線和俠義精神,但平時的行爲卻明顯和“俠”有差距。

而第二主角的康熙大帝,少年老成,雄才大略,是一代明君。那麼少年的康熙皇帝,對這樣一個複雜的韋小寶,又是懷着什麼樣的感情呢?到底是少年時純粹的友情,還是單純皇帝與臣子之間的君臣之情?

康熙對韋小寶的感情,應該是非常複雜的。首先,最先產生的就應該是少年間的純真友情,這是必然存在的。兩人初次見面的時候,互相不知道對方的身份,就像最普通的男孩子那樣,不打不相識。也正是因爲互相不認識,所以可以拋棄了身份、地位的差距和顧忌,單純的交往,這對8歲登基稱帝的愛新覺羅·玄燁來說,應該是極爲缺失的。

其次,康熙對韋小寶非常信任的戰友情。康熙可以說是無條件的信任韋小寶,這些信任是一次一次關鍵行動中養成的習慣。韋小寶在康熙除鰲拜、揭祕假太后、尋找先皇順治的各個事件中,都居功至偉。很多事情,都是他們兩個人對外保密,相互策劃,內外配合才實現的。尤其是康熙親政下,到處都是鰲拜的眼線,彷彿康熙只能依靠韋小寶一個人,這種程度的戰友情,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第三,康熙可能會視韋小寶爲自己的知己替身。康熙貴爲天子,不能輕動,每天都有軍國大事處理。可是康熙也是少年,他也向往外面的世界,除了廟堂之高,他想知道江湖之遠,想知道那些大俠到底平時是如何的——雖然他們很大一批人想的都是反清復明。所以,康熙把韋小寶當成了自己的替身,韋小寶在江湖走動後,把他的見聞告訴康熙,滿足了康熙的好奇心,彷彿自己也去了一樣。

第四,康熙還是對韋小寶的那些市井氣息有些許的看不起的。畢竟,康熙從小就是皇子,後來又是小皇帝,受到的都是最好的教育,對於韋小寶近乎“無賴”的氣質,康熙還是會看不順眼的,但無關大雅,畢竟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最後,康熙還是非常珍視他和韋小寶之間的友誼的。韋小寶的做的很多事,不說砍他腦袋,就是滅他九族都不爲過。但康熙知道這些事情後,依然想的是讓韋小寶和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反賊們劃清界限,然後回來安安心心的當鹿鼎公、小桂子。康熙對韋小寶絕對不是日後對明珠、索額圖那種帝王心術,而是難以想象的寬容大度。

這是因爲康熙知道韋小寶是有自己的底線的,他知道韋小寶是會對朋友小玄子好的,會給小玄子擋刀,始終是忠於康熙帝的。只不過韋小寶忠於康熙皇帝,但是他也對陳近南有孝道。他不會背叛康熙,也不會背叛陳近南。要是韋小寶真的聽從康熙的命令剿滅了天地會,估計康熙該重新評估小桂子的品性了,到時候就該真是的君臣之義、鳥盡弓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