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未來已來|雲計算“彎道超車”,中國還缺什麼?

記者 | 蔣悅

2013年,雲計算的炮火在中國打響。

亞馬遜AWS進入中國市場,SAP與中國電信成立合資企業曲線入華,微軟和IBM也先後宣佈進入中國。

中國雲計算如今的幾大巨頭,彼時纔剛剛起步:2013年,阿里雲完成了飛天5K集羣,騰訊宣佈開放騰訊雲,中國電信天翼雲正式對用戶和開發者提供開放服務,華爲成爲了雲計算開源項目OpenStack基金會中國首家金牌會員。

這之後,中國雲計算市場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據中國通信研究院《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1334億元,增速38.6%,遠超全球雲計算市場的20.86%。曾經的“敗家子”阿里雲搖身一變爲阿里巴巴的搖錢樹,天翼雲、華爲雲、騰訊雲也一躍成爲中國市場的頭部玩家……這些亮眼的數據是否意味着中國已經實現技術的積累,即將“彎道超車”,後發制人?

對此,界面商學院採訪了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杜宇,他認爲,目前中國雲計算處於發展初期,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收入佔主體,企業仍在搶佔計算資源和計算能力,企業客戶對於雲計算商業模式的理解和接受度也尚待提升。以修路爲喻,中國尚處於打地基的階段,美國已經通車了。

但杜宇也表示,“先發”未必是優勢,這是一個快魚喫慢魚,而不一定是大魚喫小魚的時代。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快速發展、快速響應、快速變化,並持續創新,既是中國企業抓住市場機會的核心能力,也是中小企業突破大企業桎梏的關鍵要素。

以下爲採訪實錄,經過整理和編輯:

公有云將是雲計算的最終形態

界面商學院:雲計算是一種新的技術嗎?

杜宇:雲計算本身是技術的合集,它需要依靠網格式計算、彈性擴展、雲存儲、微服務架構等一系列技術來支撐其整個框架。這和物聯網、大數據是相似的,物聯網技術也涉及通信能力、網絡能力、數據採集能力等。因此,從大的技術類別來看,雲計算和物聯網與大數據一樣,也屬於新興技術的範疇。

雲計算是一種社會化的計算資源和能力的部署形式,它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使用者。用戶不需要去購買專利,只要按需使用雲端算力。假設我們要設計一個智能導航,路線是從辦公室到天安門。在沒有云計算的時候,企業自身得擁有所有的算力,需要用攝像頭採集數據、購買服務器、計算智能路徑等。當雲計算出現後,你只要從手機上發出指令,雲端會運行所有運算,並直接以結果的形式反饋給你。

界面商學院:公有云和私有云是最常被討論的雲計算的兩種形態,混合雲近期也頗受市場的青睞。儘管2019年中國企業採用混合雲的比例僅爲9.8%,但據中國通信研究院報告顯示,預計在未來幾年,混合雲市場將快速擴張。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杜宇:企業上雲是從“本地”向“公有云”逐步遷移的一個過程,這個遷移過程其實就處於混合雲的狀態。包括私有云向公有云的轉換,也會先過渡到混合雲。但是這接近10%應用混合雲的企業,其企業規模其實偏向於大中型企業。因爲小微企業一下就能選擇公有云,它沒有歷史的負擔,不需要經歷遷移的過程。

在未來,我認爲專屬雲和公有云仍是市場的主體。雲的優勢就在於社會化的共享能力,混合雲這個狀態目前來看就是一個向主體的過渡階段,所以短期來看,混合雲會呈增長趨勢,但過了這個階段,大概3~5年後,就會逐步下降。

界面商學院:但有觀點認爲混合雲將是雲計算的最終形態。

杜宇:部分追求個性化,有着安全可控需求的組織,可能會選擇混合雲,但這多爲規模性企業,不會成爲主流。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我認爲公有云纔是它的最終形態。

中國對雲服務的付費意識相對淡薄

界面商學院:您認爲我國的雲計算處於哪個發展階段?

杜宇:還在發展初期。目前中國的IaaS收入佔主體,企業都在搶佔計算資源和計算能力,這種情況一般屬於雲計算的初級階段。這就好像我們還在修路搞基建,路上跑的車(在雲計算的語境下,即爲軟件即服務SaaS)自然沒那麼多。等路修完了,大家對雲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更高了,跑的車變多了,此時才能邁入成熟階段。

在數字經濟、企業數字化轉型這個重要背景下,技術越來越成爲企業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而云計算作爲一種核心的技術能力,越來越被企業所看重。所以面向未來,中國的雲計算會迎來一個高速成長期。

界面商學院:有分析師指出,全球來看,雲計算以SaaS爲主,我國市場仍以IaaS爲主。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僅僅是因爲發展先後的不同嗎?

杜宇:準確地說,這和階段有關係。像我剛剛說的,如果把IaaS看作“路”,大家要先把路修好,把基礎能力修建起來,才能再蓋樓、通車。國外比我們早發展,它們的IaaS市場已經形成了巨頭,像微軟、亞馬遜等,其他企業自然會另闢蹊徑開拓SaaS市場。下一階段,中國的雲計算一定會以SaaS爲核心,因爲真正跟客戶打交道的還是應用服務。

界面商學院:您覺得距離全球的領先水平,中國還缺什麼?

杜宇:方方面面都還缺,但我認爲中國市場、中國客戶最缺的還是對於雲計算的理解和接受。比如大家會擔心我租用一個軟件,按需付費安不安全?萬一出了問題怎麼辦?此外,中國客戶對於向雲服務付費的意識相對淡薄。每年支付給Salesforce 5000萬美金以上訂閱費用的客戶約有幾百個,但中國企業會覺得與其花5000萬美元訂閱租借,還不如自己做。當然我們需要培養自主研發和創新的能力,但接受雲計算現有的商業模式也很重要。

這裏需要強調,雲計算是一種技術,卻不只是技術。舉個有意思的例子,我們公司的複印機都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向富士施樂公司按月付費租借的。同樣的,雲計算其實也是一種商業模式,我們由購買資產變成獲取和使用服務。

上雲是數字化的必經之路

界面商學院:根據您的觀察,選擇上雲的企業一般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和需求?

杜宇:用友曾做過相關的調研,我們發現,企業的第一個核心訴求是爲了連接產業鏈的上下游。僅在封閉的IT環境裏整合好內部的ERP已經不能夠支撐企業的持續發展了,它需要打破其內部的數據壁壘,把能力和數據遷到雲端,跟更多的社會資源、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整合在一起,才能夠滿足其未來的創新發展。

想要低成本、高效率地被服務,獲得計算能力、數字化能力等,是企業的另一訴求。高昂的IT投入常常讓企業不堪重負,而現在,企業只要插上網線、開通賬號就可以即時使用雲服務。本地部署軟件需要企業一次性付清,而云服務採用的是訂閱模式,不滿意就可以更換;它還能夠快速更新迭代,保證客戶實時享受最新、最高效的服務。

以HR部門爲例,如果要優化招聘流程,過去需要篩選一堆做招聘軟件的公司,通過軟件的購買、招標、評比去選擇。人力資源雲則是即開即用,可以按場景擴展其需求,假如我們不需要招聘這個功能,就不再續費。

界面商學院:雲計算在數字化轉型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杜宇:企業要實現數字化,上雲是必經之路。數字化轉型意味着企業經營管理和數字智能技術的高度結合,通過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企業實現更高的經營績效,更強的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的發展。通過購買服務器和軟件來獲取這樣的數字智能技術太慢,成本太高,更新迭代能力太弱。但像我之前說的,通過IaaS、SaaS、PaaS(平臺即服務),能更快地獲取計算能力、應用服務和技術平臺;按需使用、按需付費、快速迭代,幫助企業滿足轉型的根本要素,獲取核心能力。

但上雲只是必經之路,不是絕對的保障;它是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數字轉型還涉及到組織變革和業務創新,企業的組織文化、商業模式能否適應雲等,這些是無法保障的。最近有很多互聯網企業倒掉了,這些天生的數字企業最終衰落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爲技術或上雲的問題。

這是一個快魚喫慢魚的時代

界面商學院:您剛剛提到雲計算是底層技術,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曾做過一個比喻,未來雲計算將成爲像水電煤一樣的通用資源,每個家庭都需要電,但不需要在自己的後院安裝發電機。如果雲計算成爲了通用資源,雲服務供應商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杜宇:這個取決於雲廠商的服務本身。一塊錢租一輛摩拜或者美團的自行車,跟自己買一輛相比,一定是自己買的車更愛惜。那是不是買回去的軟件就會用得更好?不一定。原來用友是賣軟件的,賣出去以後就不管了,用得好不好是客戶自己的事情。但云化以後,客戶每年都會考慮要不要續費,這對於雲服務廠商來說其實是個壓力——客戶覺得不好就不會再續費了,不會給你這“一塊錢”了,這會倒逼供應商用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留住用戶。

界面商學院:您剛剛以共享單車爲例做類比,但是共享單車屬於重資產行業,品牌與品牌之間同質化嚴重,大都靠打價格戰來吸引用戶。雲計算也是這樣嗎?

杜宇:To B用戶不像To C端對價格那麼敏感,企業客戶更多關注產品的價值。供應商如果能通過SaaS服務幫客戶解決核心痛點,他們當然願意爲此付費和買單。軟件和自行車不一樣,它裏面的功能要素太多了,需要依靠龐大的客戶基礎和時間來積累。

具體憑藉什麼來吸引客戶呢?核心技術、渠道資源、底層設施等都有當然最好,但最核心的有三點。首先是產品服務能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解決它們的應用問題。第二,能不能更方便快捷的使用。上雲以後,數字化一定涉及到企業的每一名員工,能不能簡潔方便的使用、交互,我覺得很重要。第三,保持服務進行持續的更新迭代很重要。

界面商學院:是否阿里雲、AWS這些巨頭會更具備競爭優勢?雲計算最終會走向寡頭壟斷嗎?

杜宇:IaaS領域未來一定是巨頭壟斷的,因爲算力越集約,其優勢就會越明顯;用戶越少,計算資源被充分使用的程度就會越低,你的成本自然會越高。但在SaaS領域,客戶使用程度和產業規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其中將有很多特色服務應運而生。我認爲未來應該是巨頭成長的同時,以平臺化、生態化的模式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同行共同繁榮,而不是寡頭壟斷行業。

界面商學院:您剛剛提到了我國雲計算起步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歐美企業相對來說更具先發優勢。您認爲先發優勢對於雲計算行業來說是一個絕對優勢嗎?

杜宇:我覺得在互聯網領域,中國的電子商務、網絡支付已經證明了這個時代是一個快魚喫慢魚,而不一定是大魚喫小魚的時代,特別當產業還在發展的過程中。我認爲快速發展、快速響應、快速變化,是企業抓住市場機會的核心能力。當然快的背後一定是又好又快。 

界面商學院:縱觀亞馬遜、阿里雲這些大企業的雲計算發展,您認爲有沒有值得中小企業借鑑的地方?

杜宇:阿里和亞馬遜之所以做雲,是因爲他們本身的業務有巨大的計算需求。假設淘寶平時最多使用100臺服務器,到雙11的時候,可能要拓展到1萬臺。但雙11只有一天,另外的364天怎麼辦?它把剩餘算力共享給別人使用。亞馬遜最早的雲也是爲了黑色星期五,但黑五以外的其他51個星期都空閒着,怎麼辦?它把這個算力共享出來。是不是要轉一個視頻,你要不要做一個渲染,你用我的計算能力,然後按需付費。華爲則是因爲它本身就有生產製造能力——華爲手機的雲存儲非常大,它也有存儲資源可以拿出來共享,進行社會化的統籌。

這些企業的發展路徑都是基於自身龐大的IT基礎,說實話,對於中國中小企業的借鑑性不大。阿里雲的成長不是從一個0到1的過程,它是從阿里本身的成長上面延伸出來的。

但是有一點,阿里雲的成長過程告訴了我們創新的重要性。當我們認爲產業已經穩固時,創新會顛覆整個產業的發展。聯想原來是做桌面計算和服務器的,爲什麼它今天消失在了第一梯隊?是因爲產業不斷地通過技術創新進行變革。創新發展是所有企業的核心命題,它更是中小企業實現“快魚喫慢魚”,引領產業的核心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