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爾丹並非不強,噶爾丹很強。

噶爾丹之所以敗亡,一是因爲他的軍事決策太激進,二是因爲康熙發動戰爭的時機簡直太好了。

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的領導下,先後征服哈薩克、葉爾羌,又蕩平喀爾喀蒙古,兵鋒劍指北京。過於快速的擴張,使其內部不夠穩定,這裏最不穩定的因素就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

噶爾丹的汗位來自哥哥僧格,但僧格留有子嗣,其中就包括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後來要對僧格的兒子們下手,策妄阿拉布坦逃了出來,然後噶爾丹輕敵冒進去追,結果兵力不足,被策妄阿拉布坦擊敗,失去了大片根據地。此時,噶爾丹兵力最多不過兩三萬人,如果他休養生息,先把背後的策妄阿拉布坦收拾掉,解決了內部的團結問題,然後再南下牧馬,勝負還真的是未可知啊。

但噶爾丹此時做出了一個激進且錯誤的軍事決策,那就是進軍漠南蒙古劫掠,並一路南侵至長城北邊,距北京僅一步之遙。此舉激怒了康熙帝,康熙帝遂御駕親征,開啓了他三徵準噶爾的偉業。

而此時的康熙,之所以決定御駕親征,也並不是衝動之下的決策。他不同於噶爾丹,噶爾丹太激進了,妄圖只憑兩三萬人就能在清朝這個龐然大物身邊建立一個草原帝國,而康熙出兵,則是選擇了最恰當的時機。

噶爾丹此時已是腹背受敵,前面有虎視眈眈的康熙帝,後面還有斷他後路的策妄阿拉布坦,更何況噶爾丹短時間迅速崛起,根基不穩,曾被他征服的哈薩克、回部、青海等勢力見他寸步難行,也紛紛叛變。噶爾丹被夾在中間,實際上已經成了甕中之鱉。

所以,不同於《康熙王朝》中所塑造的那個兵強馬壯的噶爾丹,歷史上康熙帝御駕親征之時,噶爾丹差不多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可即便是這樣,康熙帝仍不敢怠慢,他調兵10萬,兵力上對噶爾丹呈壓倒性優勢,但他還是沒有一次性喫掉噶爾丹。

第一次烏蘭布通之戰,噶爾丹擺出駝城,嚴防死守,愣是讓清軍無計可施,還擊斃了大將佟國綱,最後因彈藥不足才選擇撤退。撤退後的噶爾丹再遭痛擊,策妄阿拉布坦在背後捅了他一刀,把他妻子擄走了。噶爾丹引軍駐紮科布多,但不久又遭遇瘟疫,死掉的兵士比烏蘭布通之戰還要多。

第二次昭莫多之戰,噶爾丹又犯了過於激進的毛病。本來噶爾丹大可呆在科布多休養生息,觀望形勢,結果他糾集了三萬人再度內犯,還揚言要借沙俄鳥槍兵。結果,康熙帝引兵10萬,傾巢而出,一舉擊潰噶爾丹。噶爾丹僅餘數騎,勉強逃出生天。

噶爾丹衆叛親離,有家難回,也沒有落腳點,沙俄也放棄了對他的支持。於是康熙帝決定宜將剩勇追窮寇,進行第三次親征。噶爾丹的部下紛紛倒戈投降,噶爾丹走投無路,選擇了自殺。

可見,噶爾丹的確很強,康熙帝只是選擇了最好的時機,才勉強獲勝。而且,康熙帝三徵準噶爾,雖然逼死了噶爾丹,並沒有真正消滅準噶爾,只是將其逐出了漠北漠南蒙古。此後數十年,準噶爾仍然雄踞西域,嚴重威脅青藏地區和蒙古草原。清準之間互有攻守,雍正年間清軍甚至遭遇了和通泊慘敗。直到乾隆年間,清朝才借準噶爾內亂之際,一舉消滅了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