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每當我們去肯德基、麥當勞以及其他西餐廳就餐,薯條一定是餐桌必備的一道菜品。金黃勁脆的油炸薯條是現代人最愛喫的食品之一,卻也被許多提倡健康飲食的人所抵制,油炸、澱粉稱爲它的「原罪」,被列入了垃圾食品的行列。其實,如果能正確烹煮土豆,對人體大有裨益。土豆富含維生素B6、維生素C 以及鉀、鎂、錳等礦物質,長期食用有助減肥、提高免疫力、預防水腫等。

如今,土豆已成爲繼稻米、小麥、玉米之後的第四種世界主食作物。不過,土豆的意義不僅僅是人類的主食而已,而是它改變了整個世界,甚至可以說是我國人口爆炸式增長的「功臣」。

土豆原產地是南美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以前。美洲土著一直將土豆作爲主要食材,甚至將其當作神靈崇拜。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的同時,也發現了歐洲沒有的新食材—土豆。哥倫布發現,土豆不僅抗餓,而且特別耐儲存,這對於大航海時代短輒數月、長輒一兩年的航程來說,可謂是最佳的食物補給。於是,哥倫布將土豆帶上了他的船,並且將其帶回了歐洲。

然而,歐洲人初見這種長相醜陋的長得像蘋果的食物時卻不敢喫,甚至稱其爲「惡魔的蘋果」,不過戰爭爲土豆的流行創造了條件。由於稻米、小麥、玉米這些食材都是長在地面上的,兵荒馬亂、糧食短缺的戰爭時期,這些看得見的食物自然遭到饑民、軍隊的搶奪。反而是長在地下的土豆留了下來,其耐存、抗餓的特性救活了不少人,特別是英國。

我們知道應該曾經盛極一時,到現在仍還是世界的一大強國。然而,在土豆沒出現在英國之前,英國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很多人是喫了上頓沒下頓。因爲大不列顛羣島陰冷潮溼,比如英國首都倫敦又被稱爲「霧都」,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很多農作物很難存活,所以當時的英國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在跟飢餓作鬥爭。直到土豆的出現,這種長相醜陋的食物卻能在環境嚴苛的英國存活下來,自然得到了英國政府的大力推廣,並終於在17世紀徹底解決了英國人肚子的問題。

解決了喫的問題後,英國人開始發奮圖強,慢慢崛起,並率先於18世紀完成工業革命,反超西班牙、葡萄牙,登上了歐洲海上霸主的寶座,而土豆在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又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工業革命需要大量的工人,那時的工人工作強度大但工資卻很低,根本喫不起肉,只能靠土豆充飢。當時又恰逢英國附近北海漁業大開發,魚類便宜,工人終於能喫上肉了。於是土豆和魚成爲工人階級的主要食物,甚至被稱爲英國的國菜,現在還能看到用紙包裹的炸魚、薯條在賣,都是工業革命時期傳下來的傳統習俗。

當然,不僅僅是英國,整個歐洲都因爲土豆而解決了糧食的問題。可是,正是由於土豆的大面積栽種,導致歐洲人太過於依賴土豆,糧食種類過於單一,一旦土豆出現災荒,便是滅頂之災。19世紀中葉,愛爾蘭爆發了土豆芽蟲病,全國土豆顆粒無收,出現了全國性的饑荒。大量的愛爾蘭人爲了活命遷徙到了美國,掀起了持續幾十年的愛爾蘭移民潮。現在,愛爾蘭的人口是490萬,而在美國的愛爾蘭裔人卻達到了3600萬,已經是美國白人的第二大族裔,可見當時逃荒的人之多。

土豆除了影響了整個歐洲,對我們中國的歷史影響也非常大,特別是對中國人口的影響。明末清初時期,西班牙在亞洲征服了菲律賓,並將土豆帶到了菲律賓,而往來中菲的華人將土豆帶到了中國。據說當時西班牙人禁止土豆出口,華人是將土豆藏在私處帶回來的,起初在福建開始種植,因其耐存易種的特性,即使在高海拔的雲貴高原都能存活,所以很快推廣到了全國。正是在土豆引入中國後,中國人口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清朝以前中國人口不過億,也就在6000萬左右,而清朝康熙到道光年間,中國人口一百多年人口增長到4億,可見土豆對中國人口影響之大。

最後要說的是,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小編還是想假設一下,倘若土豆早20年進入中國,或許明末李自成等農民軍就不會因爲填不飽肚子而造反,那滿清韃子也不可能入關,大明王朝或能延續下來,而明末萌芽初發的資本主義或能茁壯成長,而中國也不會是後來之中國。當然,土豆無法改變既定的歷史,但它還在影響現在以及未來的中國乃至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