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新一轮融资后,云洋数据将加大研发投入,并逐步完善它的研发和销售体系。它最终的目标是服务上游农业的标准化种植,提高大棚蔬菜的种植效率、降低成本。

作者 | 朱若淼

农业科技公司云洋数据日前宣布完成新一轮数千万元的融资。这是它继去年天使轮之后拿到的第二笔融资。云洋数据的创始人赵洪启告诉《新商业情报NBT》,这笔钱将主要用于研发和销售团队的搭建上。

特别是今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设施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支持政策。三个月前,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其中明确提及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目标——未来3到5年内要培育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这些支持政策与云洋数据服务的以大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息息相关。今年5月过后,云洋数据的客户中多了不少政府客户。他们大多数都有在当地建设数字农业信息平台的需求。为此,赵洪启正在扩充面向政府的销售团队。

目前云洋数据已与数个国家和省级示范园区达成了基本合作意向。它希望通过与政府和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县域智慧化种植示范园区及县域种植模型操作系统实验基地,并以示范园区为基础探索发展优质农产品供应业务。

在此基础上,云洋数据还将逐步完善它的销售体系,其中既覆盖了面向农资公司的ToB团队、面向小农客户的销售团队,还包括了ToG的团队和专门的售后服务团队。目前其客户已分布在山东、河北、广东、江苏、四川等10个省及直辖市。

在产品方面,经过7年的数据积累,云洋数据已经搭建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产品矩阵,它包括了应用于大棚的智能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系统。

其中,智能硬件负责在田间地头采集基础数据。这套硬件体系里既有用于实时监控棚内环境的高清摄像头,它们能清晰地拍摄到棚内飞虫及植物叶片上的情况;棚内还装有用于采集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PH值等系列环境数据的各类传感器设备。这些数据被专门的App实时传回到农户的手机上。

基于这些数据,云洋数据在后端打磨出了一套算法,它能实时提醒农户作物的生长情况,并给出种植管理的建议,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更高效地做出田间管理决策。

赵洪启介绍,基于作物模型的算法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它也是过去几年在项目落地过程中逐步沉淀出来的。

这是个从无到有的建模过程。由于国内的农业种植端长期缺乏数字化基础,在建模过程中,什么样的数据需要被检测到,并建立相应的数据指标、指标范围应该如何设计等都需要大量的实践进行反复验证。

过去四年,通过与农户的深度合作,云洋数据逐渐迭代出了现在的算法模型。期间发展的老客户如今已经成为了他们产品更新中的重要力量。例如,云洋数据系统里的土壤PH值监测指标,就是经老客户建议后新增的。“我们做的就是把一切经验转变成数据,数据成为数字才有价值。”赵洪启说道。

对于整个农业产业链条来说,种植环节的数字化对于农产品的标准化尤其关键。

从末端产品来看,农产品仍然属于非标品。它的标准化问题一直是下游零售商们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为农产品的标准化有助于零售商降低损耗、提高品控能力。

随着下游资本自下而上地渗透,这些年来一些关于农产品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逐步被建立起来。例如,水果连锁品牌百果园就建立了自己的果品标准体系,对其销售对各类水果做了分级,不同级别的水果对应不同的果径大小、糖酸度、鲜度等。

它解决的是农产品的采后商品化处理问题。今年阿里巴巴的数字农业部提出了要在5个地区建立产地仓的计划,现阶段将用于水果的分级加工、包装等。它所解决的也是相似的问题。但这个环节上的标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非标性问题。

要解决这个难题,仍然需要对更上游的种植环节进行改造。这也是下游零售商们很难渗透的领域。由于国内农业种植分散、小农种植为主,而且这个链条过长,中间环节多,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上游的种植标准难以真正落地。

长期以来,在种植阶段扮演标准制定者角色的是农资公司,它们通过给农户提供农药、种肥等生产资料来服务农户。其中一部分有技术能力的农资公司,逐渐也具备了输出种植标准的能力。这些农资公司基于自己的客户网络,可以建议合作农户按照他们提供的技术标准进行种植。

但在这个标准的落地过程中,执行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因为农户不一定完全按照农资公司给出的标准进行种植和田间管理,而农资公司又缺乏信息化工具来全方位了解农户的执行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资公司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

数字化补齐了上游种植标准化过程中的最后一环。它通过对田间数据的记录和积累,能有效地提高农资公司的管理能力,也有助于上游种植标准的推广落地。这项能力恰恰也是传统农资公司所缺乏的能力。

随着农业物联网的持续发展,大量技术公司出现在上游解决这类问题。云洋数据是其中的一员。

赵洪启认为与荷兰、以色列这类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发展落后了50年。完成对种植阶段的数字化管理,是提高国内种植效率的关键。

“像国外的服务商,它们会根据农民耕种的土壤、所在地气候条件等各方面综合因素考量来提供种子,每一粒种子的种植深度都不一样的,那才叫真正的服务,而国内的农资公司还达不到那个水平。”赵洪启希望未来公司的服务能力,也能达到国外这类服务商的水平。

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云洋数据在数据和算法上更长时间和更广地域维度的积累。今年的政策红利吸引来了更多政府客户,也吸引来了更多社会资本的关注。它们对于这家还需要持续数据积累的技术公司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