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文明古國,幾千年來留下許多哲理名言,其中流傳比較廣泛的當屬俗語,沒有華麗的詞語,基本上都是大白話,就算沒讀過書的人,也能輕易理解俗語所表達的含義。對於好高騖遠的年輕人,長輩通常會說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者“東一榔頭,洗衣棒槌”,可見俗語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學會助人爲樂,見到別人有困難,主動伸出援手,而且不求任何回報。但是,農村還有這樣一些俗語,比如“救急不救窮”,意思是說,有能力的情況下,會幫助真正有困難的朋友,卻不會幫助因好喫懶做導致貧窮的人。今天咱們講的這句俗語也非常耐人尋味,那就是“不做三種事,三代都幸福”,究竟指的是哪三種事呢?

首先,不做媒

意思是說,不要給別人當媒人。或許不少人感到費解,幫別人牽線搭橋,促成一樁姻緣,按理說屬於好事啊,爲何說做媒人對後代不好呢?婚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相當重要,男人想娶一個好老婆,女人想嫁一個好丈夫,組成幸福美滿的家庭,然後生兒育女,然後白頭偕老。

現實卻告訴我們,婚姻幸不幸福與很多因素有關,三觀不合的夫妻容易產生分歧;性格差別太大的夫妻,很難相處融洽。作爲媒人,雖然只是起到牽線的作用,但如果小夫妻婚後發現不合適,甚至鬧到離婚的地步,有可能在心裏埋怨媒人,認爲是媒人撒謊,當初沒有把對方的缺點明確告知。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應該見過這樣的場景,夫妻大吵大鬧的時候,會把媒人找來,遇到不講理的人,會對媒人說一些難聽的話,覺得自己這一輩子的幸福,都毀在了媒人手上。經過這麼一鬧,媒人顯得裏外不是人,甚至會波及到媒人的家庭生活,一家人都不得安生,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

其次,不做保

此處的“保”,指的是擔保人,誰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跟鄰居或朋友借錢,通常情況下,會找一個雙方都覺得值得信賴的人做擔保,這樣大家心裏都放心。擔保人的角色很重要,所以人品必須過關,不可能找不務正業的人做擔保人,基本都是口碑較好,在村裏備受尊敬的長輩。

假如欠錢的人履行承諾,按時把錢還上,一切都沒有問題,擔保人也非常開心。但是,一旦欠錢的人耍無賴,有錢也不想還,或者手頭拮据,暫時無法還錢,擔保人就很尷尬了。債主通情達理還好,若債主脾氣暴躁、蠻橫無理,就會找擔保人的麻煩,畢竟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把錢借出去。

如此一來,擔保人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找欠錢不還的人溝通,催他趕緊履行當初的約定;要麼自掏腰包,把錢還給債主。無論哪種選擇,對於擔保人來說都不好。如果金額巨大的話,擔保人也無法辦到,名譽受損不說,有可能日子都不得安寧,對後代也有很大影響。

最後,不做中

所謂“不做中”,是不充當中間人的角色。村子裏經常有人爲了各種事情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此時會有中間人出現,勸說他們不要再吵了,凡是以和爲貴。作爲中間人,在調解爭吵雙方的時候,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如果處理好了,雙方都會感激不已,村民也紛紛稱讚中間人會辦事。

但是,稍微說錯一些話,有可能被認爲做事不公平,有故意偏袒的嫌疑,這種情況就很尷尬了,弄得自己身心疲憊,費力不討好。所以,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好,別人的事情儘量少管,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感恩,或許別人根本不領情,覺得你多管閒事。

在你看來,“不做媒,不做保,不做中,三代都幸福”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