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裏泡枸杞,雖然只是一句略帶調侃語氣的流行語,卻道出中年危機的真相。正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可以劃分爲五個階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朝氣蓬勃的少年,意氣風發的青年,頗爲尷尬的中年,以及不移白首之心的暮年。爲何說中年屬於比較尷尬的年齡段呢?

青年時期的我們,擁有遠大志向,並且有大把的時間試錯,敢於追求內心的理想,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不畏懼任何失敗,因爲年輕就是資本。然而,逐漸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儘管依舊心懷壯志,礙於現實的問題,不敢輕易嘗試,並且用一句話安慰自己:夢想不能當飯喫,還是老老實實搬磚吧。

曾經那個追夢少年,早已成爲過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中年人需要逼着自己不斷努力,睡一個懶覺都覺得太奢侈。等到五十歲左右,距離暮年越來越近,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精力也大不如從前,若不出現意外,這輩子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基本就這樣了,該有的已經有了,不該有的很難擁有。

孔聖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衆所周知,古人平均壽命相對短一些,那時候的四十歲,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五十多,所謂的“四十不惑”,是指不被外界的人和事迷惑,看透生活的本質。古人還有這樣一句忠告:“人過中年,富不管兩種人,窮不管兩件事。”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一、富不管兩種人

1、沒有感恩之心的人

俗話說,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幾千年來,世人一直提倡感恩,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且不說以德報怨,畢竟大部分人都很平凡,很難做到以德報怨,這種境界太高,但以德報德是分內之事。年輕的時候,或許爲了維持朋友間的友誼,即使別人忘記你曾經的幫助,你也不會放在心上。

但是,等到中年以後,對於那些不懂得感恩的人,最好斷絕來往,因爲這類人只知道索取,從來不知道回報他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經歷了幾十年歲月,與形形色色的人都打過交道,要學會辨別真善美、假惡醜,遠離虛情假意之人,尤其是自私自利、沒有感恩之心的人。

2、見利忘義之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對於普通人來說,君子的標準相對較高,不求成爲受人尊敬的君子,但至少不能成見利忘義的小人。所謂的見利忘義,就是爲了一點好處,就有可能出賣朋友,或者說是勢利眼,在你富有的時候,想方設法巴結你,一旦你落魄了,就會離你遠去,打心底瞧不起你。

生活和工作當中,難免遇到見利忘義的人,作爲閱歷豐富的中年人,要保持一定的理性,不要被花言巧語迷惑。辨別出小人,並與這種人保持距離,晚年纔會更容易幸福。

二、窮不管兩件事

1、超出能力範圍內的事

老話說得好,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助人爲樂的品德很好。如果你是二三十歲,好朋友求你幫忙的時候,你可以竭盡所能伸出援手,即使略微超出能力範圍,也會通過各種途徑解決。但是,當你過了中年,自己都顧不好,就別再過問太多事了,尤其是無法辦到的事情,最好委婉拒絕,畢竟歲月不饒人,精力十分有限,千萬不要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

2、兒女的事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的心願。希望子女變得更好,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人過中年之後,孩子基本長大成人,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也有自己的選擇。作爲父母,不必過於干涉子女的決定,因爲成長經歷不同,接觸的新事物也不一樣,換句話說,眼界和格局也有差別。

有一些父母,即便兒女成家立業,也經常過問他們的事情,也許好心辦了壞事。古人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爲兒孫作馬牛。”人過中年,身體健康最重要,不該管的事不要管,學會看淡人生,安貧樂道,迎接即將到來的晚年生活。所以,俗語“人過中年,富不管兩種人,窮不管兩件事”是非常有道理的,你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