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罗平讯(陈启明)。初冬的长岗坡,稻田一望无际,清风拂过,稻香扑面;登高远眺,一条绵延十里的“人工天河”凌空奔涌而来。

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长岗坡渡槽。这座1981年建成的当时世界最长人工渡槽,至今仍然是当地最重要的水利枢纽。清澈的“天河之水”浇灌出南粤最好大米,渡槽背后的奋斗故事,也激励着现在的广东罗定人用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长岗坡渡槽位于广东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上,距镇中心约1里路,有“广东红旗渠”之称,素有“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之美称,渡槽全长达5200米,宽6米,有133个桥墩、132个跨拱,最高一个墩高达37米,拱的最大跨度达51米,渡槽两边设有行人道。渡槽凌空飞架横跨在长岗坡上,宛如天上银河、巨龙游动,气势壮观雄伟。

驱车来到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双莲村,远远看到一座高大的渡槽凌空飞架,气势雄伟。来到一个跨拱下,只见四条并排的肋拱横跨在两个槽墩之间,肋拱间每隔一米有一根横梁将四条肋拱连接起来。而在肋拱之上是一组由大及小的复合拱。据同来的罗定市两参老兵陈启明介绍:用人工,手抱,肩挑,鸡公车(手推独轮木车)将石头,沙,混凝砌筑而成,与用排架和木模板做支撑、混凝土倒制出来的肋拱不同,叠加在肋拱上的复合拱是预制件,在修造好肋拱后 一个个镶上去的,这种连拱加复合拱的独特设计增强了跨拱的稳定性,同时大大节省了建筑材料,也使渡槽更具观赏性。笔者顺着渡槽的走势望去,一个个大跨度的连拱似长虹卧波,此起彼伏,舒展大气;而连拱上并列有序的复合拱则如一排排阵形整齐的雁阵,展翅齐飞,错落有致。我们一行又拾级而上,登上渡槽。渡槽上每隔2米有一根拉杆,拉杆将槽两端固牢。渡槽上两边还有人行道,可供两个并排行走。

望着表面粗糙、略有沧桑的渡槽,感受到了当年罗定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铁锤、钢钎,打造出一座气势磅礴的水利工程。

站在金色的稻田里远眺,被誉为“广东红旗渠”的长岗坡渡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东水利工程的大手笔,它以巨龙般的身躯,把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滋润着下游20多万亩农田,罗定盆地从此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罗定因此也连续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随着金银湖饮水工程的竣工,长岗坡渡槽还源源不断地为城区居民提供干净的“放心水”,当地30多万群众一直受惠。更为神奇的是,渡槽建成30多来年没有出现过一次渗漏,从未大修,工程质量过硬。

如今的长岗坡渡槽风华依旧。39年来渡槽引来的潺潺清水相当于1000多个杭州西湖的水量,滋润着现在的广东粮仓罗定。清流滋润着丰腴的罗定盆地,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今天的罗定已是华南著名的优质稻米产区。

被誉为“广东红旗渠”的长岗坡渡槽水利建设的显著成就,吸引了国内外四面八方来客,尼泊尔贵宾参观后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真有本领!”1979年,原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到罗定视察了长岗坡渡槽建设,即席赋诗一首:“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讲述罗定水利建设的《罗定山河换新装》还编上了上世纪70年代的小学课本。

罗平镇党委书记梁子球介绍了:罗平镇远景战略规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罗平镇紧扣省委赋予云浮“打造粤北生态建设负责新高地,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的新目标新定位,立足全镇乡村发展实际,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当年罗定人靠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世界第一的长岗坡渡槽,今天罗平人民也能靠自己的双手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历史见证了人定胜天,长岗坡精神永放光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