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邸凌月    責編:杜卿卿

流動性邊際收緊?

24日盤中,“17清控01(143218.SH)”兩度大跌並觸發臨停條件,截至收盤,全天跌幅25.59%,而在此前幾個交易日,“17清控01”已連續多次觸發臨停,或暴漲、或暴跌。

事實上,11月以來,交易所信用債大起大落已屢見不鮮,截至24日,月內已達30次。富榮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監呂曉蓉認爲,近期債券市場波動較大,壓力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永煤信用風險事件對市場風險偏好的系統性衝擊;另一方面是臨近年末,銀行同時面臨流動性需要和MPA考覈等多方面壓力,從整體流動性上尤其是對非銀機構來說,可能會面臨流動性邊際收緊、信用利差持續走闊雙重壓力。

“清控債”二度臨停

今日早盤,清華控股存續債“17清控01”大跌25.01%,報40.5元,觸發盤中臨時停牌。上交所表示,因“17清控01”交易出現異常波動,根據規定,自2020年11月24日09時52分開始暫停交易,自2020年11月24日10時22分起恢復交易。

上交所還稱,恢復交易後,如該債券交易再次出現異常波動,可實施第二次盤中臨時停牌,停牌時間持續至今日14時57分。

然而,“17清控01”復牌後跌幅擴大至32.4%,盤中二次臨時停牌。上交所公告表示,自2020年11月24日10時31分開始暫停“17清控01”交易,自2020年11月24日14時57分起恢復交易。截至收盤,“17清控01”跌幅收窄,報收40.19元,全天下跌25.59%。

11月19日,“17清控01”暴跌逾30%,盤中觸發臨停;20日,該債券再次因爲下跌盤中兩度觸發臨時停牌,全天下跌39.63%;23日,“17清控01”開盤即大漲49.12%,報54.01元,觸發臨時停牌,直至收盤,價格仍未發生變化。

據Choice顯示,“17清控01”發行規模爲25億元,債券年限爲5年,2022年8月8日到期。債券的票面利率爲4.95%,每年付息日爲8月8日。

此外,23日,另一隻清控債“16清控02(136773.SH)”因爲大漲逾40%而被上交所臨時停牌,14時57分起恢復交易後漲幅收窄至8.84%,報收52.07元。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4日,清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華控股”)公告稱,11月20日,中誠信國際發佈《關於調降清華控股有限公司主體及相關債項信用等級》的公告稱,中誠信國際決定將清華控股的主體信用等級由AAA調降至AA+,將“16清控01”、“16清控02”和“17清控01”的債項信用等級由AAA調降至AA+,並將清華控股主體及相關債項信用等級列入觀察名單。

月內交易所信用債臨停達30次

11月以來,交易所信用債波動加大,臨停次數加速上升,據記者統計,截至11月24日,交易所信用債臨停次數高達30次,佔年內總數約33%,暴漲暴跌各不相同,但大多爲重挫。具體來看,“紫光債”臨停次數居首,“19紫光01(155169.SH)”月內臨停7次,“19紫光02(155279.SH)”緊隨其後,月內臨停5次,“18紫光04(155085.SH)”也臨停4次,合計16次。另一類“清控債”中,“17清控01”月內臨停6次,“16清控02”月內臨停4次,“16清控01(136653.SH)”則有1次。此外,“19泰達02(155451.SH)”、“19遠高02(155739.SH)”、“PR伊寧債(124493.SH”)各臨停一次。

脈投資總經理許瓊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最近債券臨時停牌都是因爲暴跌或暴漲導致的常規臨停。還有一種是債券的特殊停牌,主要是發行公司發生重大事項,例如廠房爆炸、管理層被批捕、賬面資金消失等各種各樣的特殊利空,也有部分因爲公司發生併購或者重組等重大利好,發行公司主動申請債券停牌。

細數上述多次臨停的交易所信用債,它們的發行公司最近大多基本面出現問題,甚至環環相扣。

2020年11月18日,清華控股公告稱,控股子公司紫光集團未能按期償付“17紫光PPN005”本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2019年,紫光集團合併口徑總資產、淨資產、營業總收入和利潤總額佔公司合併口徑相應指標的比重分別爲61.05%、61.76%、56.37%和36.72%。根據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6日,清華控股對紫光集團本部及合併範圍內子公司提供擔保餘額136.20億元,對紫光集團承諾回購事項9.7億元,其中103.50億元擔保由紫光集團以其持有的股權和資產向債權人進行抵質押,但清華控股仍面臨一定擔保代償風險。

截至2020年9月末,清華控股本部總債務爲228.15億元,其中短期債務81.65億元,貨幣資金爲19.05億元;2021年內本部即將到期的債券規模爲46.6588億元,仍面臨一定的債務償付壓力。

11月16日,中誠信國際發佈公告稱,紫光集團本部境內公開存續債券未設置交叉違約條款,但此次違約或將觸發部分其他有息債務交叉違約,會進一步加劇公司外部融資環境惡化、削弱其流動性,後續債券兌付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