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春獻給房子,中年獻給孩子,你呢?

勵志娃

文/閆肖鋒

發於2020.11.23總第973期《中國新聞週刊》

今年1月份,北京某機構曾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態度”一項中,有56.28%的孩子給出的選項是: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都恨爹孃了那還生小孩幹嗎?但其實這不怪孩子也不怪父母,怪就怪那些社會壓力。多位教育專家分享經驗,你越把家庭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他就越感到壓力,作業、課外課百上加斤,其結果當然就親近不起來了。孩子往往還屏蔽或拉黑家長。誰又在中間挑撥離間?就是那些社會壓力或無名焦慮,父母將社會壓力和焦慮傳導給孩子,他們當然不接。現如今的孩子可不是上一代,他們講人權,也活得最真實。

只是可憐了中國式父母:少年獻給考試,青春獻給房子,中年獻給孩子,老年獻給孫子。

我本人有三個孩子,總有人問我,到底是生還是不生,我的回答是隨緣。

其實我一開始是鼓勵多生的,但越來越架不住潮水般的質疑。歸結起來,質疑包括未來中國人口的倒金字塔結構,未來是兩個人養一個老人,如果算上孩子的孩子是一個人養一個。孩子將來自己養活自己就不錯了,怎麼能顧得上老年的你呢?質疑還包括很多孩子跟父母不親近,非但經濟上沒有回報,“恨爹孃”連精神上也沒有回報。當然,最普遍的質疑是,養孩子太累太貴,養兩個等於被判了無期徒刑。那我養三個呢?將來只能讓他們自求多福了。我的雙胞胎兒子早早就開始打散工,也算是初嚐了人間冷暖吧。我的大兒子到餓了麼幹了幾個月,居然得出“跟對大哥混很重要”這樣的職場經驗。

總之,回答生或不生只能說是隨緣。後來我找到了更加積極的說法是“勵志娃”:生娃等於是把自己投入到一個新的任務菜單裏,這個任務菜單包括找保姆、幼升小、小升初、中考、上一本甚至要包括留學、買房等等。如果是在一線城市,那這個任務菜單又加一檔,如果是在北京的海淀區,那就再加一檔。足足從過去無娃的EASY模式跳到有娃的HARD模式,最後到拼死模式。你猜怎麼着?等這些任務菜單完成後,你居然發現自己成功了,成功地成爲了一個時代奮鬥者。

我寬慰地對粉絲說教說,用房價和生娃兒來壓榨你,最終的目的是成就你。生娃是一種勵志行爲,你不圖回報只求過程,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是成就了自己。怎麼樣,正能量吧?

對比西方的情況,養娃似乎是個享受過程,娃大了也是沒有回報的。關鍵點在,國外孩子是給社會生的,養也是社會給養的,所以打孩子是會被鄰居報警的。西人的價值實現似乎是,愛過誰、被誰愛過,其次纔是生過誰、他有沒有出息(值得你驕傲)。

小結一下:第一,生娃是你的自我晉級內容之一,這是你人生的“任務菜單”,涉及多任務管理,不亞於讀個MBA。這是你的必經的管理能力鍛鍊和性格磨練。第二,生孩子是你晉級的勵志手段,生個“勵志娃”,催你奮進,逼你成功。我看不出有比以上更好的生娃理由。否則,人生晉級圖的什麼呢?至於回報,只要跟他快樂共度一段人生經歷。你走後這個世界還有你的鮮活的印跡,就足夠了。

提出過需求五層次論的馬斯洛沒把幸福需求歸到任何一個層級,他曾對幸福有過一番解釋,他說幸福與快樂不同,幸福有時是痛苦的幸福,養孩子就屬於這類。我想養孩子這種痛苦的幸福大概可歸爲自我實現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