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龐大的工業體系需要龐大的人才隊伍作爲支撐。建設製造強國,要加快補齊人才短板。

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也求不來。推進製造業領域創新驅動,不僅需要大批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也需要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品牌創新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等在內的全產業鏈創新型人才隊伍。與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相比,製造業在薪酬上缺乏競爭力,高層次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已經成爲製造業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要加大製造業領域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在薪酬待遇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引導創新型人才迴歸製造業。

隨着製造業領域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隨之出現,相關人才需求增長加快。新興的職業缺乏人才評價相應的序列,給企業在職業技能認定、人才評價等方面造成了困擾。要深化新職業領域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建立以市場爲導向、以用人單位爲主體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破解智能製造領域高層次、高技能人才評價載體缺失、評價工作急需跟進的問題。

長期以來,社會上對製造業人才存在偏見,認爲從事製造業就是“進廠幹苦力”,把製造業與“苦髒累”等同,出現了“寧送外賣不去工廠”“寧可底薪出入高檔寫字樓,也不願拿更高的待遇去製造業”的怪相。要優化製造業領域人才發展環境,積極發揮技能大賽導向作用,提高社會認同感。拓寬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加快推進職業資格與職稱、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有效銜接,暢通新職業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渠道,推動高技能領軍人才與高層次人才同等享受相應待遇。鼓勵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實行技術創新成果入股、崗位分紅。

隨着我國服務型製造快速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作爲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服務型製造需要大量“製造+”的複合型人才,迫切需要我們從頂層設計着手,推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協同改革,提升全社會勞動者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素養。在基礎教育環節,要推進STEM教育發展,加強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素養培育,重視青少年創新實踐能力提升。在職業教育領域,要堅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保持職普比大體相當。加強職教與普通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銜接與合作,構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學歷資格和職業資格之間的轉換銜接機制。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