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4日消息(記者呂紅橋)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國務院新聞辦24日舉行發佈會,介紹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有關情況。國家發改委在會上透露,今年前10個月,累計直接採購或幫助銷售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超過3300億元,是2019年全年規模的兩倍。我國接下來將研究提出“十四五”期間相關幫扶政策優化升級的具體建議。

根據初步統計,從2019年初至今,消費扶貧累計直接採購或幫助銷售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近5000億元。其中,2019年爲1600多億元,今年前10個月超過3300億元,是2019年全年規模的兩倍。2019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經營淨收入4163元,同比增長7.1%,增速加快2.7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面對疫情影響,仍然同比增長4.9%,遠高於GDP增速。可以說,消費扶貧已經成爲帶動貧困羣衆穩定增收的重要助力。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接下來將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研究提出“十四五”期間相關幫扶政策優化升級的具體建議。

童章舜表示:“初步考慮,‘十四五’期間要進一步三個聚焦:一是聚焦脫貧攻堅成果任務比較重的地區。二是聚焦農村的低收入人口。三是聚焦下一步鄉村振興重點的扶持縣。加快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消費扶貧過程中的一些突出困難如何破解,國家發改委也在會上作了回應。首先是市場問題,貧困地區產品以往以自用爲主,沒有跟國內大市場接觸。對此,國家發改委副祕書長郭蘭峯說,一開始更多是通過定點扶貧、地方結對來驅動形成市場。同時,也鼓勵民營企業或者社會力量參與。也就是說,用行政和市場相結合的方式解決問題。其次是物流難題,一些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運輸成本較高。

對此,郭蘭峯說:“有關部門從中央預算內資金包括從國家動員一些力量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通過修路、建倉庫等來解決物流問題,當然拓寬信息渠道更多的是通過現有的物流網來發布信息,通過當地的能人看到這些信息以後,再想辦法把產品銷出去。”

還有就是產品質量問題。貧困地區的產品很多都是原生態、無污染的,是真正的綠色產品,但有的不一定能達到標準。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辦法是把標準移植過去。

郭蘭峯表示:“我們就鼓勵這些龍頭企業在那兒採用“農戶+合作社+企業”的模式,把工業化生產的一些程序和標準帶過去,讓他們接受這些。包括在那兒建設生產基地,按照標準化來生產,既保留它原生態的一些優勢,又能夠引入工業化的標準,包括一些訂單,使之符合市場需要。”

另外,貧困地區脫貧最終還是要靠內生動力,如何培育和提升貧困地區“造血”能力也是一大困難。郭蘭峯說,由“輸血”到“造血”需要在這些地方建立企業和打造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同時也需要推進教育扶貧。不過他同時指出,“造血”也需要一個過程。“比如,打造一個產業有時候要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一個人的教育也需要達到12年,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不斷關心他們,從根本上解決脫貧的問題,特別是致富的問題。”郭蘭峯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