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雲臺》裏,有關蕭燕燕與韓德讓的愛恨情仇很是濃墨重彩,在真實的歷史上,那些糾纏並不存在,但遼國的聖天皇后蕭燕燕曾對韓家有大恩卻是事實。這是足以令韓德讓死心塌地地爲其所用、即使老婆被毒死也毫無怨言的恩德。可以說,她的這一舉動,的確爲日後蕭燕燕與韓德讓關係的演變埋下了伏筆。

979年7月,第一次幽州大戰,韓德讓代父守幽州。他在宋軍的重兵圍攻下,堅守城池,等來了援軍。遼軍於高粱河大敗宋軍,隨即內外夾攻,取得大捷,宋遼間的攻守之勢爲之逆轉。韓德讓因功授遼興軍節度使,成爲冉冉升起的新星。

當時,其父燕王韓匡嗣是南京留守,負責對北宋的作戰,幽州大戰時碰巧沒在前線。在幽州城外打垮宋軍後,遼景宗耶律賢決定趁你病、要你命,派出東、西兩路大軍伐宋,起碼也要賺些便宜。

遼國的南征大軍以東路爲主,配備了豪華陣容。燕王韓匡嗣任統帥,配以在幽州城下大敗宋太宗趙光義的新銳將領隱耶律休哥爲其副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爲監軍,從幽州南下。西路則以南京統軍使耶律善補率領沿山後南征,主要起牽制宋軍的目的。

韓德讓文武雙全,但此戰他並未隨行,此時,升遷爲遼興軍節度使的他,正在履新任上。沒有兒子在旁輔佐,韓匡嗣不知兵的弱項開始顯現。

韓匡嗣醫術精湛,自小受到遼太祖淳欽皇后的喜愛,因而交遊廣泛,仕途順遂,但領兵打仗不是他的特長。

此番南征,遼軍的戰役目標是攻佔北宋重鎮鎮州。挾乘勝之勢,遼軍認爲宋軍不堪一擊。韓匡嗣爲軍中氣氛所感染,也從心裏輕視宋軍。

979年9月,遼軍行進到滿城以西,發現了宋軍兵馬,兩廂對峙。

在返回汴京前,宋太宗趙光義雖是敗走幽州,也已預料到遼兵會有反噬,事先便給出了應對預案:關南由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把守,鎮州由都鈐轄劉廷翰、鈐轄李漢瓊把守,定州由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坐鎮,統一指揮,作爲交戰時的利器,還留下了自己精心研製的陣圖。

當遼軍抵達滿城,發現劉廷翰率領的宋軍已經列陣以待。不久,後續部隊在李漢瓊、崔翰帶領下也趕到,在與劉廷翰匯合後,按太宗所留的陣圖,排兵分佈列八陣。

右龍武將軍趙延進在偵查敵情時,發現遼軍騎兵東西相連,一眼望不到頭。忙彙報情況給崔翰,並發表看法:己方的兵力劃分爲八個陣式,正利於敵方騎兵的衝陣分割,建議改陣。

領兵的將軍們都明白,若不變陣此戰必敗,但陣圖是太宗留下讓用的,誰也沒有膽量更改。此時,監軍李繼隆站出來,稱其願意負全責。有皇帝的小舅子發話了,崔翰立即改八陣爲前後兩陣。

宋、遼列陣對峙,宋營有使者前來商洽投降,韓匡嗣很高興,但耶律休哥認爲其中有詐,不可輕信。韓匡嗣不以爲意,遼軍也放鬆了戒備。

趁遼軍放鬆之際,宋軍發起了突襲。面對突發情況,遼軍倉促應戰,驚慌失措中,韓匡嗣指揮失靈導致遼軍潰敗,更料不到的是,逃跑之時又鑽進宋軍的埋伏圈。原來,崔彥進早已率軍悄悄兜到了遼軍之後。

連受打擊的遼軍損失慘重,狼狽逃往遂城,沿途被宋軍追殺萬餘人。只靠着耶律休哥收拾殘兵,奮力擋住了追兵。

逃回上京的韓匡嗣受到了遼景宗的斥責,耶律賢列出了他的五宗大罪:

1、不聽忠言,一意孤行。

2、軍隊軍紀不嚴,致使戰場上不聽號令。

3、帶頭逃跑,放棄指揮之責。

4、不偵查敵情,也不做防禦部署。

5、丟棄旗鼓,有損國威。

遼景宗喝令將韓匡嗣推出斬首。

韓匡嗣命懸一線,他若被斬,其家族必受牽連,韓家也就垮了,韓匡嗣5個兒子的命運也必將大受影響。

韓匡嗣沒有死,因爲聖天皇后蕭燕燕帶領皇室成員爲其求情。皇親國戚們多與韓匡嗣有來往,畢竟誰家都難免會有三災兩病,其家庭成員大多受過韓匡嗣醫治。

蕭燕燕考慮更多的是燕雲地區的安定,畢竟韓匡嗣是官階最高的漢官。在由她領頭的衆多大臣的勸諫下,最終,遼景宗下令對其施以杖刑,免去了死罪。

聖天皇后對韓家有再生之德、再造之恩,韓德讓日後傾心竭力地爲其效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