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整體地進入了分衆文化時代,十九世紀長篇小說、二十世紀電影那樣的大衆文化不復存在。"

——北大中文系教授 戴錦華

這是我最近在B站看戴錦華老師分析電影的時候看到的一段話,當時幾乎是靈光一閃地,我腦海裏劃過一個全然無關的話題:好傢伙,我終於明白過來,爲啥我對於《鬼滅之刃》喜歡不起來。《鬼滅之刃》從來不是神作,他是大家選擇的爆款

《鬼滅之刃》算是去年火到今年的霸權番,雖然漫畫原著其實已經完結了,但熱度至今不退。看一部番的熱度有一個特別邪門的辦法,就是跑到一些賣廉價商品的平臺去看盜版周邊,如果周邊的出貨量夠多、同時價格壓得夠低,那麼說明這是真正的爆款從這一點。

鬼滅很年輕,但與炭治郎、禰豆子等放在一起賣的都是"死火海"的前輩,從這一點來看它當之無愧。但說是爆款,其實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就小編我自己的朋友中來看,這個番的評價兩級分化的很厲害。

有個朋友就非常之喜歡,"簡單、痛快";還有一個屬於"角色粉",喜歡蝴蝶忍、我妻善逸等人;還有一個"粉轉黑",說經常在看別的劇的時候看到鬼滅的"老婆粉""老公粉"ky,到處談論某部作品不如鬼滅,哪怕那部作品和鬼滅之刃根本不是一個題材;另外一個"粉轉黑"覺得作者吾峠呼世晴對角色缺乏尊重。

然後就是我,我追着看了10集左右,還是沒看下去。我不喜歡《鬼滅之刃》是因爲覺得信息量太低,感覺人物的行動、背景的介紹都伴隨着大量的對話和語言,就連招式也用說話來解釋,很簡單的內容卻花很多時間來敘述,還有的角色乾脆用大吵大嚷或者陰陽怪氣來塑造。如果《鬼滅之刃》的時長砍掉一半,那我可能覺得它是個不錯的作品——我確實不喜歡這種"劇情推進爲人物塑造讓步"的故事節奏。

但是我不喜歡的東西,很明顯有人喜歡,看看這麼多的角色粉就知道了。上次也是回顧瓶子君152早期的視頻《第⑨放映室》,講《境界的彼方》這個劇的時候說到"京都式矛盾"——京都動畫就是一切爲角色服務的典型,爲了讓角色儘可能的可愛、萌、惹人喜歡,其他細節都可以喫掉,包括劇情、設定等其實很重要的東西。這樣角色廚一來就狂喜,看劇情的人覺得自己看了個寂寞,就是《鬼滅之刃》的一個翻版。

在過去,一想到好的作品,往往覺得應該是角色和劇情並重的,比如死火海都是。但現在情況已經大爲不同,角色廚和劇情廚在快速地分化,角色廚到了極致就看起了偶像番,對着人物立繪就已經開始激動了;劇情廚到最後巴不得角色都是工具人,劇情進展越快越好。而且因爲我們的欣賞門檻已經被過去的好作品拉得過高,在這個好作品非常罕見、上個季度的爆款明年就無人問津的年代,同時滿足劇情黨和角色廚實在是太難了,所以只能精準打中其中一個。

被分化的,也不僅僅是角色和劇情。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一部作品想要像二十世紀那樣取得一個全國性、全世界性的流行和認同已經太難太難,甚至於連一個全體人都能接受的文化傳播形式都找不到,這便是所謂的"分衆文化"時代了。這個年代是好是壞?——或許對於個人觀衆來說,其實沒什麼所謂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