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11月17日刊載題爲《迎接中國挑戰:一個戰略競爭對手而非敵人》的文章,作者系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負責人傑弗裏·巴德。文章指出,儘管中國構成了挑戰,但美國不應誇大或誤解這些挑戰。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引人注目地崛起爲主要大國將很快給美國帶來一個實力接近的全面競爭對手。美國面臨的挑戰將是:如何在不尋求與中國脫鉤至加劇一場新冷戰的地步的情況下,在這種新興的戰略競爭格局中展示和保護自身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利益。

在21世紀,對美國和全世界來說,美中關係將是最重要的關係。作爲一個新興的旗鼓相當的對手,中國在我們所有的利益領域均對美國構成挑戰。其他國家會在一個或多個領域對美國構成挑戰,但沒有誰能構成全面挑戰。

那麼美中關係的特徵將是什麼?什麼樣的系統性關係將對美國最有利?

由於過去10年中國各領域實力不斷增強、海外經濟影響力日益增長,美國人日益將中國視爲一個具有潛在危險性的對手。

美國應該如何看待10年或20年後的中國?屆時,中國將具備如下特徵,例如:將成爲全世界最大經濟體和最大市場;將在開發相關技術平臺方面與美國爭奪領導地位;將擁有一支在西太平洋可與美國匹敵的軍隊;在制定規則、設定標準、提供融資的多邊機構中擁有更大影響力,並且在與美國亞歐盟友的雙邊關係中佔據更大優勢。

美國外交政策機構認定,中國是一個戰略競爭對手、一個戰略對手以及一個潛在的戰略敵人。

結果造成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以來數十年構建的雙邊關係自由落體式下跌。

儘管中國構成挑戰,但不應誇大或誤解這些挑戰。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不會成爲能夠與美國匹敵的全球軍事強國。中國的經濟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將超過美國,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人均GDP將遠遠落後於美國。這將意味着對中國領導人而言,關注國內需要這一客觀要求仍然十分重要。從國際上來看,毫無疑問中國在貿易、投資和基礎設施發展方面引人注目地崛起爲全球領袖爲該國帶來了更大影響力,但在國際金融、資本市場和貨幣方面,中國距離成爲規則制定者而非接受者還有許多年,也許是數十年之遙。

沒有證據表明中國在認真地追求威脅美國本土,或尋求與美國展開全球對抗從而重演美蘇冷戰的模式。相反,我們可以預料會看到中國爭取在東亞和中亞獲得經濟突出地位、在西太平洋確保相對於美國的軍事安全,以及在亞洲以外主要通過經濟聯繫獲得不斷提升但並非主導性的影響力。我們不應預料中國會構建一個由志同道合國家或衛星國組成的對美國構成安全威脅的網絡。

對美國來說,中國不是一個生存威脅,但避免不了的事實是我們將是競爭對手。

美中對抗最重要的戰場很可能在科技領域。美國創建並主導了主要科技平臺的事實爲美國世紀提供了跳板。美中將成爲科技對手的事實並不意味着可以或應該進行激進脫鉤。在限制中國獲取美國先進技術,與當我們迫使中國競爭對手研發我們拒絕提供的產品時無意中向其提供的激勵之間,我們需要認識到其中的得與失。

中國發展過程中的許多趨勢可以成爲嚴重威脅,但在有些情況下,它們可能成爲合作的機會,這取決於中國的行爲,但也取決於我們的意圖。值得回憶的是,如果沒有美中聯手爲經濟下滑趨勢提供緩衝並採取大規模刺激措施,2008年的大衰退就會演變成一場蕭條。

美中擁有利益重疊的領域,也面臨雙方必須開展合作的議題。如果中國看到一種至少不敵對的中美關係的價值,中方就不會採取其認爲可能損害這種關係的措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