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經濟峯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綠色復甦:全球新共鳴”環節介入研討。劉世錦以爲,綠色發展和經濟增長不矛盾,綠色發展能夠成爲增長的新動能,綠色轉型的本質是技術的更替。

劉世錦表示,當經濟下滑幅度比較大時,大家總把增長置於第一位,環境題目可能推到後面。

面對這種局面,怎麼來熟悉綠色發展,他特別強調,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於通常講的污染管理和環境保護。綠色發展還有更寬的定義,包括綠色消費、綠色出產、綠色暢通流暢、綠色立異、綠色的融資等,實際上是日益綠色化、完整的經濟體系。

從這個觀點來看,綠色發展和經濟增長並不矛盾。綠色發展能夠成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消費增長的新動能,也能夠成爲立異增長的新動能。

劉世錦以爲,在海內綠色復甦的過程中有三個題目值得關注。

第一個題目是要把減少碳排放和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幾個方面結合起來,協同推進。在中國,碳排放的題目非常重要。同時,污染、生態環境退化等題目也相稱凸起。

劉世錦表示,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碳排放的外部性很強。污染管理、生態修復也有局部的外部性。他以爲,把生態修復、污染管理和減排放結合在一起來推動,能夠增強執行的動力。

從深圳的實踐來看,70%左右的污染防治和碳排放是同源的。“同樣一個來源,既在碳排放,同時也在排出污染物,這種情況下管理實際上能夠產生一種協同效應。”管理污染、修復生態的同時,也在促進碳的減排。

第二個題目是要正視綠色覈算。多年來綠色發展取得很大進展,但是仍依賴於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或是一些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公益慈善行爲。劉世錦以爲,原因是因爲缺少覈算方法,使之還不能成爲企業和個人日常的經濟行爲。

他提到經濟學界、生態學界做過的努力,好比綠色GDP、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這些方法確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有一個核心題目沒有解決,就是缺少同一的量綱。另外因爲綠色產品的價格是人爲劃定的,並不是市場形成,推廣起來也有難題。

劉世錦先容,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正在開發基於“生態元”的生態資本服務價值覈算方法體系。用生態元對植被、空氣、水、泥土產生的生態資本服務價值進行初始覈算,同時給污染等所帶來的影響進行減值,最後對生態元本身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定價,目前正在西安和深圳試點。

通過這種方法,劉世錦團隊試圖對生態資本的服務價值進行實時的總量覈算,使其可觀測。他們期望對各個地區的綠色發展情況能夠總體評估,同時對其他方面的決議計劃,包括綠色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持。

第三點是綠色技術的推廣。劉世錦以爲,綠色轉型從本質上講,是用一套新的綠色技術來替代原有的技術。

人類社會由產業文明替換了農耕文明,是因爲產業文明使用了機器等進步前輩的設備和技術,但是它也帶來了排放等環境題目。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採用一些既能夠進步生產率,也能減少排放甚至不排放的新技術。

劉世錦談到他在去年組織的一項研究,提出了包括水、能源、交通、建築、土地的利用與規劃以及食品在內的六大領域,二十項重大綠色技術。這些技術都已經成熟,推廣之後能夠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研究團隊已向中國政府提出建議,在“十四五”期間推廣這些技術。

他表示,目前中國的綠色發展重點是城鎮化。綠色城鎮化一定要有前瞻性。“城市裏面某個建築一旦建成以後,假如它是不綠色的,想改正幾乎是不可能的。”(來源: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編纂:舒克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