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部電影,長時間佔據“豆瓣口碑榜”第一名。

它就是:《芝加哥七君子審判》。

導演、編劇,艾倫·索金

你可能不熟。

但提起他編劇的作品,你一定看過。

美劇《白宮風雲》《新聞編輯室》……

電影《社交網絡》《點球成金》《好人寥寥》《史蒂夫·喬布斯》……

很多人說,他是當今好萊塢最牛的編劇。

更有甚者說他革新了劇本的創作模式,開創了全新風格。

那麼索金到底牛在哪?

他的劇本有什麼獨到之處?

來,聊聊。


01

劇本到底該寫什麼?

故事?情節?場景?對話?

都有。

而艾倫·索金會這樣回答:寫人。

是的,劇本是關於人的闡述。

如果你看過艾倫·索金編劇的電影,你一定深有體會。

無論怎樣的形式,怎樣的故事,他永遠會把“刻畫人”放在第一位。

就拿最知名的《社交網絡》來說。

影片看似講述的是Facebook的創業史,講述臉書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但實際上,它是一幅肖像畫。

上面畫着扎克伯格的臉。

艾倫·索金有個天賦,看人極準。

他總能抓住人物最鮮明的特質,寥寥幾筆,勾勒出來。

那麼在索金筆下,扎克伯格是誰?

天才?極客?創業者?

不。

是一個有着嚴重社交障礙的宅男。

他不善與人溝通,只會和電腦對話。

他情商低,看不懂別人的表情,卻能自如地使用emoji。

而弔詭的是,正是這個在現實中社交無能的年輕人,卻做出了全球最流行的社交網站。

可見,“社交障礙”是時代病。

它的毒性正沿着無處不在的網絡,流進每個人的血液裏。

索金怎樣寫喬布斯?

同樣犀利。

大多數人會這樣描寫,他是個偏執狂,是個魔鬼,是個罕見的天才。

但索金擺擺手,你們都錯了。

喬布斯——正如他自己開發的產品一樣——是一套精密的封閉系統,與外界格格不入。

沒人能真正走進他的內心。

正如影片《史蒂夫·喬布斯》的開始。

發佈會在即,演示電腦出了故障,卻無法拆箱修復。

原因竟是:喬布斯不想讓用戶拆開電腦,於是設計只有用特殊工具才能打開。

多麼巧妙的隱喻。

其實喬布斯就是這樣一臺難以打開的電腦。

而那個“特殊工具”,就是他的女兒。

影片最終,正是女兒打開他堅硬的外殼,袒露他柔軟的內心。

還有索金的導演處女作《茉莉牌局》。

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這部電影無關撲克,無關賭博,只關於茉莉。

在索金的描畫下,我們見識到這位強悍的女性。

自童年開始,她一直活在父權的陰影下。後來,她步步謀劃混入上流社會,開起私人賭場,供有錢男人消遣。

她聲稱,這一切是爲錢。

然而父親一語道破真相:“你這麼做,是因爲你可以控制有權力的男人,你癡迷於此。

是的,茉莉所做的一切,通通是對於父權所象徵的男性權力的嘲弄和反擊。

這就是艾倫·索金的絕活。

無論寫誰,他都能把這個人看清,喫準,說透。

是否準確?

不一定。

誰又能保證,所說絕對正確。

艾倫·索金只憑直覺,寫他所想。

但有趣的是,你總覺得,他說的像那麼回事。


02

看人準,只是前提。

難的還在後面。

如何結構整個故事?

具體說,人的一生很長,電影很短,怎樣取捨?

索金自有妙招。

這套方法,兩句話即可概括:化繁爲簡,粗中有細。

我們先說前者。

化繁爲簡。

聽起來沒什麼稀奇。

難道每部電影不都是這樣嗎?

可不是。

很多電影的問題就在於拎不清輕重緩急,導致結構臃腫,敘事拖沓,最後把精彩的人和事拍成了流水賬。

怎麼治?

看索金。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史蒂夫·喬布斯》。

想想,給喬布斯作傳多難。

他一生跌宕沉浮,幾經成敗,如此豐富,怎樣說盡?

索金的決定令人意外。

他只選了三場發佈會串聯整部電影。

分別是:1984年麥金託什電腦發佈會、1988年NEXT黑立方體發佈會,以及1998年iMac發佈會。

而且僅僅講述了三場發佈會前的候場時間,看喬布斯與身邊的人如何相處。

在通常編劇眼裏,這些全是過場戲,沒有拍的必要。

但索金卻覺得它們格外重要。

爲什麼?

因爲它們有着同一個名字:改變世界的前一秒

可以想象,這一秒蘊含着多大的勢能。

索金緊緊抓住這一秒,構建起整部影片的張力。

還有,別忘了,這是三場發佈會。

有三款新產品即將問世,就像三個孩子。

喬布斯把僅有的溫柔都給了他們,而把嚴厲留給了世界。

而影片的情感落點是什麼?

是喬布斯和女兒的和解。

他一直不認女兒,直到影片最後,他們才彼此接納。

由此我們明白了索金的用心。

他實際要講述的,是被遺失的第一個孩子是如何回到喬布斯身邊的。

而整部電影,就是這場遲到的發佈會。

這就是索金劇本的強大之處。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但只這一瓢,就足以飲盡世間之味。

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這樣“擷取”而來的。

《社交網絡》寫扎克伯格。

索金拋來創業故事的通常模板,轉而以兩起訴訟案爲切入點,讓觀衆帶着質疑的視角走進人物,並最終得出自己的答案。

哪怕新作《芝加哥七君子審判》,是以事件爲主。

索金依舊照方抓藥。

這場發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審判,持續了150多天。

漫長又瑣碎。

索金只選了最關鍵的幾天,就把運動的始末、人物的衝突、審判的荒謬通通描畫清楚。

至於選擇標準,一如既往。

能否凝練地呈現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本質。

索金做到了。

靠的是一身“化繁爲簡”的本領。


03

化繁爲簡,需要抓大放小。

如此一來,劇本會不會過於粗糙呢?

這就要提到索金的另一個本事:粗中有細

打個比方。

如果說寫作劇本像一次雕刻的話,那麼光會取捨還不行,還得仰仗細心的雕琢。

所謂粗中有細,就是“雕琢”的功夫。

怎麼雕琢劇本?

索金的辦法是:製造微妙的情節關聯。

啥意思?

我隨便舉幾個例子。

《史蒂夫·喬布斯》裏有個細節,喬布斯身邊有兩個叫安迪的員工,他每次找“安迪”,大家都會問他:“你要找哪一個?”

這是貫穿全片的一個笑點。

但它僅是笑點嗎?

不對。

它同時也在刻畫人物。

你可以想象,對喬布斯這麼一個追求完美的控制狂來說,兩個安迪的存在,多讓他抓狂。

那就像一個魔咒一樣,每每把他逼瘋。

但他又無可奈何。

這裏面就誕生了真實的戲劇性。

如果你看過《絕命毒師》,一定記得有一集,老白抓蒼蠅。

就這麼個情節,幾乎拍了整集。

它實際在塑造一種情境,拍出人物內心失控的狀態。

對喬布斯來說,兩個安迪就像那隻趕不走的蒼蠅。

而另一方面,由這個情節出發,我們也更加理解了喬布斯。

我們甚至理解了他的選擇。

爲什麼iPhone的主屏幕上只有一個按鈕?

明白了吧。

因爲兩個長得一樣的按鈕,是會讓人發瘋的。

索金的劇本總是能抓住這樣精妙的情節,博觀衆會心一笑。

還有什麼?

太多了。

《社交網絡》裏,有一句重複出現了兩次的對白:You would do that for me?

你竟然會爲了我這麼做?

第一次,是女友說給扎克伯格的,反諷他的大男子主義,也成了兩人分手的導火索。

隨後不久,扎克伯格又把這句話原封不動地說給了雙胞胎兄弟。

儘管沒明說,但背後意思很清楚。

扎克伯格根本看不上這對雙胞胎,把他們甩掉,只是早晚的事。

一句對白,兩場“分手”,非常有趣。

還有全片最關鍵的一個詞:asshole(混蛋)。

影片開始,女友分手前大罵扎克伯格:“女孩子不喜歡你,不是因爲你是個書呆子,而是因爲,你是一個混蛋。”

而影片結尾再次扣回這句話,女律師對扎克伯格說:“你不是個混蛋,馬克,你只是太努力想成爲一個混蛋而已。”

前後對仗,映襯出扎克伯格其人:他努力裝酷,讓自己不同,但實際上,他還是那個會盯着前女友的臉書主頁不停刷新的大男孩。

再說個《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的例子。

這部電影人物衆多,但重點是兩個人:湯姆和艾比。

前者是乖乖仔,相信秩序;後者是嬉皮士,主張革命。

兩人水火不容。

但影片最後,在“反戰”的共識下,兩人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

並且,他們之間完成了一次“靈魂互換”。

曾經深信法庭正義的湯姆,在最後陳詞時,決心放棄爲自己辯護,念出越戰陣亡者的名單,以反抗法官的傲慢;而向來藐視法庭的艾比,卻成爲辯方最後一個關鍵證人,並在檢察官追問“你是否藐視政府”時,說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陳詞:“與政府對我的藐視相比,我的藐視根本不值一提。”

互換背後,是心在握手。

至此,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索金的劇作特點。

第一,他看人準。

第二,他拎得清。

第三,他勾連巧。

三者共同構成一部電影的內核、骨架和血肉。

這是索金厲害的地方。


04

當然,提起索金,還有一點不得不說。

就是所謂的“索金式對白”。

在當今好萊塢乃至世界,說索金是對白創作第一人,沒人敢否認。

而且不是強在筆頭上,是強在思維上。

通常編劇在創作一段對白時,會考慮這麼幾件事。

場景、內容、作用。

但索金在此之上,還想着另一件事。

發音。

對,在索金看來,一場對白的聽覺效果和它要表達的意思是同等重要的。

這就決定了索金的對白不僅有料,而且動聽。

那麼怎樣動聽呢?

很簡單,索金說:“對白應該像音樂一樣。

有節奏、旋律、高低、快慢之別。

我們直接看個片段。

來自影片《史蒂夫·喬布斯》。

⤵️點擊觀看視頻:

視頻加載中...

體會到音樂性了嗎?

簡直都要唱出來了。

無處不在的押韻, 反覆強調的音節,如副歌一樣的循環……

也難怪這裏只配了一段類似“鼓點”的電子樂,因爲對白本身的音樂性已經足夠聽了。

比如這段:

- It's not gonna say hello.

- It absolutely is gonna say hello.

- It's nobody's fault. It's a system error.

- You built the voice demo.

- The voice demo is flaky. I've been telling you.

每一句的最後一個詞hello、error、demo、you,彼此押韻。

再看這段:

- It worked last night.

- It worked the night before that.

- It worked three hours ago.

- It's not working now.

幾句話,連續以It worked起始,構成音節的重複與遞進。

還有這個:

- Fix it.

- I can’t.

- Who's the person who can?

- I'm the person who can, and I can’t.

以can這個有力的開口音爲核心,形成極富節奏感的對話。

等等。

無需更多舉例。

索金連珠炮式的對白,哪怕是最日常的段落,也能讓人聽得腎上腺素飆升。

如何做到?

不難。

每寫完一段對白,他都會親自表演,逐詞調整。

可以說:索金的劇本真正做到了形式與內容的極致融合。

電影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電影人們不斷突破着技術上的侷限,將電影帶領到從前不敢想象的層面。

但也有些人,始終在鑽研更傳統的技藝。

比如: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毫無疑問,艾倫·索金是這個時代最會講故事的人。

如果你還不認識他,那麼從今天開始,請記住他的名字。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