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执政北洋政府期间,成立了一个著名的政治团体——安福系。这个名称在近代史上屡屡被提及,但有不少读者对此较为陌生,近日就有粉丝私信笔者,希望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安福系又称安福俱乐部、安福部,是皖系军阀为操纵国会、把持政权而组建的御用政党。其正式成立时间是1918年3月,而酝酿与筹备则早在一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

段祺瑞继袁世凯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后,虽迫于各方面压力而不得不恢复旧约法和旧国会,但随着府院以及内阁与国会之间矛盾争斗的日趋尖锐激化,他就开始萌生组织一个统一的大政党以充分占有议会的多数席位,从而达到操纵国会的目的。

1917年3月,段祺瑞的心腹干将徐树铮、靳云鹏等人奔走联络,皖系军阀的纯粹御用党——中和俱乐部终于出笼了,中和俱乐部由平社、澄社、宪法协议会、宪政会、苏园、新民社等十一个小政团合并而成,它可以说是安福俱乐部的前身。

中和俱乐部在国会中虽然占据了一些议席,但与拥有四百多个议席的国民党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势难匹敌,因而在国会中影响力有限,更谈不上操纵、左右国会了。在对德宣战等问题上几经碰壁受挫后,段祺瑞等遂决定效法袁世凯的故伎,密谋解散国会,并终于借助张勋之手,毫不费力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1917年11月临时参议院在北京开会期间,皖系政客王揖唐、曾毓隽、光云锦等人为了招待各地到京的参议员,并便于各方面有关人员的联络接洽,在西单安福胡同租了一所较宽大的房舍,名曰梁宅。起初,梁宅聚会并无专人召集主持。但后来参加者日渐增多,娱乐器具也随之添设,于是在一般的聚会之外,又兼具俱乐部的性质。

那时对外仍只用安福胡同梁宅的名义,因而政治意味并不很浓,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及至1918年2月修正国会组织法及参众两院议员选举法公布之后,为了商讨有关国会选举的问题,皖系即亲皖系的官僚、政客在梁宅的聚会次数越来越频繁,人数也越来越多。

3月7日晚,众人在梁宅开会,大家一致认为日后到各地方去经营选举,必须有一个足够号召的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方好开展工作。但考虑到党派的名目在当时很为人们所不齿,已成争权逐利的代名词,所以经过反复商讨,他们决定不采用党名,而是因地定名,将这一组织命名为安福俱乐部,并将3月8日作为正式成立日。

安福俱乐部自成立之后名噪一时,但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并不是什么“安福”,而是遭殃。安福俱乐部表面上奉王揖唐为党魁,而幕后实际操纵者却是徐树铮,骨干人员有曾毓隽、光云锦、刘恩格、郑万瞻、吴文翰等人。初时,该部成员只有临时参议院中亲皖系参议员数十人,之后其组织逐渐扩大,人员也不断增多,势力几乎遍及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各个省区。

由于安福胡同梁宅房舍不敷使用,遂又在太平湖清醇亲王府旧邸设立了一个分部,故有时也叫“太平湖俱乐部”。但因安福胡同系其发祥地和本部所在地,“安福”一词又带有一定的政治欺骗色彩,且已名声在外,成为人们习惯的称呼,因此,一般仍称安福俱乐部。

安福俱乐部虽被时人视为皖系军阀的御用政党,但实际上它连形式上的党纲、党章也没有,更无任何主义信仰可言;其组织机构也极不健全,除在北京设有一个总部和一个分部外,各省均没有设置分支机构,基层组织更是无从谈起;而且除了一意网络议员外,从未招收发展过一名党员,因此,严格来说,称之为政党,未免过于抬举。

同时,安福俱乐部的成员也极为复杂,并非由清一色的皖系人物所组成,许多非皖系的军阀、官僚和政客出自各自的政治目的,或直接混迹其间,或与之多有接触,关系甚密。而皖系中像段祺瑞、靳云鹏都没有加入该组织,即便是安福俱乐部的核心人物徐树铮,在人前人后也自称属陆军部,而不属安福部。

由此可见,所谓安福俱乐部,不过是皖系军阀出于争权夺利之目的而纠合组成的一个政治集合体或是政治派系,因此,当时的一些进步人士又斥之为安福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