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九姑娘。

話說最近有個閨蜜知道我在煩惱公衆號選題的事情,就給我推薦了一部bbc紀錄片,說叫我在片裏取取經,找找靈感。

吶,就是這部《瘦身十律》。

本九昨晚就去看了,看完發現片子其實沒什麼好說的,都是一些什麼“節食會導致減肥反彈”“蛋白質飽腹感強”大家都懂的減肥常識。

倒是其中一個研究案例引起我的興趣。

被研究對象是個胖女孩,名叫黛比,她的生活方式非常健康,日常是喫低熱量食物、每天運動、生活作息規律,但即使如此,她依舊瘦不下來。

她認爲自己之所以這麼胖,問題出在新陳代謝上。

然而經過身體數據檢測,醫生表示:不,你的新陳代謝很正常。

黛比:那我爲什麼還這麼胖?

爲了試圖找出肥胖的原因,實驗人員要求黛比記錄每天喫下去的食物,同時,還讓她喝下同位素水,通過尿液檢測來確定她每天準確的熱量攝入。

於是黛比非常認真地記下自己的一日三餐:水果沙拉,雞胸肉、西蘭花、魚肉……在看似嚴格的飲食管理下,最終黛比日記中呈現出的每日熱量攝入僅僅爲1100大卡。

但尿液檢測結果卻表明,她每天實際攝入了3000大卡,相比她所記錄的份額多了43%-60%!

不是她真的喫的少了,而是她長期低估了自己的熱量攝入!

而一切的罪魁禍首則是她心目中的健康食品,一些黛比沒有意識到的,或者遺忘掉的高熱量的喫食。

(數據統計,黛比並非個例。在進食每日熱量統計的這件事上,基本上所有人都會漏掉50%左右的熱量)

這個例子正好說明了一件事,我們以爲我們喫得足夠少,其實可能是我們的錯覺。

那人們爲什麼會有“自己喫的更少了”的這種可怕錯覺?這就要從我們日常對食物熱量的判斷說起了!

更多的外食

麻小、九宮格、川菜、東北菜……雖然作爲胖子,我們都有一個饕餮的胃,但是越是好喫的東西就越要警惕熱量陷阱!

爲了提升飯菜口感,店家往往會在炒菜時加入大量糖、油、還有鹽,讓我們不知不覺攝入過多熱量。

某些打着“無糖”“代糖”“高纖”“非油炸”廣告語的健康食品

無糖可能說的是“無蔗糖”,而不意味着沒有其他的糖;

“代糖”的GI值不穩定,偏高的一樣會發胖,而且也有可能導致代謝紊亂和糖上癮;

“高纖”類食物一般口感粗糙,爲了達到很好的口感,廠家們往往需要添加油脂來潤滑;

非油炸≠無油,非油炸是指噴淋食用油後熱風烘乾(類似烘焙),該有的油一樣也不少。

加餐零食

一杯速溶咖啡、一杯酸奶、幾塊餅乾、巧克力……往往就是這麼看着不起眼的一點小零食,就有上百大卡的熱量。

ins: @MeowMeix

調味料的熱量

最後,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食物醬料的熱量,芝麻醬、花生醬、沙拉醬等,這些市面上常見的調味醬料,在加工過程中都添加了大量的油脂和糖分,是名副其實的“熱量炸彈”。

儘管對於減肥這件事,

大家都已經身經百戰。但很多小夥伴還是會陷入種種誤區,

那麼,

怎麼挑選食物纔不會掉入熱量炸彈的陷阱?

1、儘量買天然的

水果、肉、蔬菜、穀物雜糧都可以放心買。

2、配料表上越少、加工越少的可以買

食物加工程度越大,食物能量密度就可能越大,多選天然食品,可以幫你避開這個“坑”。

3、看配料表、營養成分表買

這點需要重點講講。

如果你是個不計算熱量會死星人,你就會發現,食物的種類有千萬種,配方稍有變化,熱量和營養的差別就非常巨大。

對於減肥的人來說,讀懂營養標籤,就相當於隨身帶着一個營養師去購物一樣,不用擔心買到熱量炸彈,還自以爲是減肥食物。

食物營養標籤一般長這樣

在閱讀標籤的時候,可以關注下這兩項:

配料表:排名越靠前,含量越多。所以在買買買的時候可以特別注意下添加糖、油脂的排名位置,排名比較靠前的話,就要悠着點買了。

營養成分表:可以重點關注下熱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要特別提醒一下:

營養成分表往往是以100g或者100ml作爲單位計量,還有某些薯片類的高熱量食物則更加狡猾,直接是以“每份”作爲熱量單位的。

所以在看食品標籤時,要警惕單位

添加糖一般會歸在營養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一項。

如果配料表中添加糖的排名比較靠前,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營養成分表中比較高的話,處於減肥期的你最好再考慮一下到底買不買了。

畢竟喫糖過多,真的很容易發胖。

最後,記得少點外賣和下館子喫,多自己在家做飯。這不僅能夠控制油、糖、鹽的攝入,更能對外面的飲食熱量有較爲準確地評估。

爲什麼喫得少也容易胖?

原來是你熱量早就超標啦!

看完文章的你,在飲食方面,要長長心啦~

你可能喜歡:

據說每個關注我的人都瘦成90斤了

不信?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