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怎么看过马拉多纳踢球,因为86年的时候我太小,墨西哥世界杯也没有直播。

90年世界杯看都断断续续,那时候只懂看进球和冠军,自然没有太留意马拉多纳。

86年墨西哥世界杯的封神之战

94年世界杯是第一次看得最全面仔细的一次,偏生他已经走到职业生涯末期又尿检不过被禁赛。

于是留在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当然就是赢了希腊4球那场比赛进球后对着直播镜头怒吼的画面。

那一刻

因为那个进球一直被电视台剪辑进世界杯50大进球里反复播放。

而50大进球里第一个一定是他的86年的那一个。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的是中央台的《足球世界》,我刚接触足球的时候还没有《天下足球》,唯一的印象就是“球迷每周的节日”的那个足球世界。

第一次看这到这个疯狂的半场过掉英格兰半队的进球时,是春节期间央视反复播放的时候。

我记得当时完全对足球不感兴趣的父亲也会问一句:这就是马拉多纳啊?

那个下午那个进球

这就是那个时代,远在东方的中国,也会全民皆知的那个名字。

我盯着这个进球的过程,它带给了我足球运动的第一感观:个人主义、一人对抗全世界、不讲道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不是足球的内涵,这只是马拉多纳的内涵。

第二次最直观感受马拉多纳的时候,已经是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

他终于以一个阿根廷民族英雄的身份,接过了一直以来最难的阿根廷国家队主教练的担子,去踢一次阿根廷人民心目中最神圣的比赛——世界杯。

2010年世界杯

阿根廷人对于世界杯的特殊印记早有来之,并非马拉多纳独创,但确实他将之最为深刻地烙印在阿根廷人民的心中。

我不知道有多少是因为对英格兰的那个进球,但想来不在少数。

1986年他打进那个进球的时候,马岛战争刚刚过去。

那是阿根廷和英国的国仇家恨,这种民族情绪很容易在特定的时刻凝聚然后爆发。

那个时刻就是墨西哥的那个下午。

那个下午

或许所有从事我们这个职业的热爱足球的少年,都会听说过那段神奇的解说。

“你唤醒了整个国家,为了足球,为了马拉多纳。”

那个解说员名字叫维克多-雨果,一个同样神奇的名字。

所以当到了2010年他在南非把阿根廷带得稀烂,以现在对阿根廷媒体的认知他应该已经被万箭穿心。

但十年后对哪怕对梅西也毫不客气的阿根廷人,在彼时对马拉多纳表示了最大的宽容。

在这个领域,大概马拉多纳在阿根廷人心目中是不愿意犯错的。

“他是不会犯错的”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大概就好像我在另外一些朋友口中听说过的那样:

“周星驰大概是唯一一个就算拍了坨屎我也会原谅他的人”。

形容阿根廷出色的运动员时,媒体多喜欢带一个飘逸且充满想象的字眼。

比如吉诺比利的“妖刀”,比如卡尼吉亚的“风之子”,比如巴蒂斯图塔的“战神”。

这些字眼都糅合了这些人的球风——狡黠、不讲规矩、坏。

而这一切的鼻祖,是马拉多纳。

充满现象力

我说不清楚是因为马拉多纳让阿根廷人从此爱上了这种球风,还是因为他有这种球风而让阿根廷人爱上了他,总之马拉多纳在这方面足够做世界上所有足球界“坏孩子”的祖师爷。

足球场上的欺骗是手球,场下则是和一切需要屏蔽的字眼紧密联系,相比贝利的“伟光正”,马拉多纳是一个充满各种色彩的集合体。

乃至于英国人耿耿于怀至今仍称他为“骗子”。

可是他的风采仍足够让世人折服,就算是形容那个手球,也会用“上帝之手”来形容。

86年他用5进球5助攻和一个手球从英格兰人和德国人那里抢来了世界杯,90年他用潇洒的1秒直传送死敌巴西人回家,94年当被禁赛的时候他会说“他们害怕我所以制造了这些事情”。

潇洒不羁、天才横溢、一人与世界为敌。

与世界为敌

阿根廷人疯狂地迷恋这种魅力,乃至于你可以理解为什么至今仍有部分阿根廷人不喜欢梅西沉默和“规矩”的性格。

人们叫他球王,马拉多纳。

你看得越多马拉多纳的纪录片,你就越有这样的感觉:

不择手段,但我要到达世界之巅。

如果只揪着道德层面的缺陷不放,那这个世界不会有英雄和伟人。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征服所有人而让人忘记他的道德缺陷,那他得做过多伟大的事情才行?

“我要站上世界之巅”

迭戈马拉多纳,无数人的足球启蒙,无数人的人生启蒙,就在于“我要站上世界之巅”这一句。

于是只有有连过几人后进球的出现,就会被安上“致敬马拉多纳”的名号,比如罗纳尔多在巴萨的那个进球,比如沙特前锋奥维兰94年进的那个球,比如梅西在巴萨进的那些球。

只要阿根廷足球有新的领袖出现,就会被安上“马拉多纳接班人”的名号。比如奥尔特加、加拉尔多、艾马尔、里克尔梅、达历山德罗。

还有当然了,梅西。

“他们完全不同”

无数篇将梅西和马拉多纳放在一起比较的文章,然后又有无数人告诉你,他们完全不同。

马拉多纳只有一个,而现在,足球失去了他。

我们失去了他。

“像风一样自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