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湖南日报以整版篇幅刊出《高新之上 再登新高——常德高新区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深度报道。

湖南现代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 刘长 摄

常德高新区响箭重工。 辜鹏博 摄

中联建起车间焊工作业。 向波 摄

中联建起智能生产线。 唐俊 摄

2020常德高新区第三届高新技术交流会。 向 波 摄

常德高新区。 彭柏池 摄 4月,集智生物正式开启大胆创新之路;5月,智能起重臂生产基地浇筑第一罐混凝土,专门生产机械起重臂的项目正式启动;6月,镁合金新材料深加工及公路货运轻质车厢项目开工,全面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12月,将有一批项目签约…… 这个冬天,地处常德城市西北的常德国家高新区发展加力。 坚定“千亿园区、工业新城”发展定位不动摇,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区、开放发展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常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学平这样为常德高新区发展“定向”“定调”。 高新之上,再登新高。常德高新区不断擦亮“高”与“新”的底色,让优质项目落地生根、特色产业开花结果,谱写高质量发展全新篇章。 “郊野”变“新城”—— “项目为王”激活“一池春水” 沅江水笑,渐河水美。 汽车奔驰在常德高新园区,宽阔平坦的大道纵横交错,高标准建设的厂房拔地而起……冬日的常德高新区,依旧生机盎然。 把目光转向园区的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只见厂区塔吊林立,高耸入云;车间内机声轰鸣,焊花飞扬;装载塔机的货车,接连驶出工厂,准备“出海”助建欧洲地中海地区最高建筑——土耳其中央银行伊斯坦布尔国际金融中心。 在湖南响箭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正加大马力赶制臂架式混凝土泵车。公司董事长阎军兴奋地告诉我们:“危中觅机,今年订单有望超过8亿元。第三期新厂区项目建设已着手启动。” 一个个产业项目演绎着“加速度”、一座座现代化车间“智”造不停、一批批产品成功下线“出海”……常德高新区处处涌动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热潮,一派生产繁忙的火热景象。 如今的场景是曾经的梦想。 倘若时间回到2000年,如今的常德高新区只不过是鼎城区的方寸之地,杂草丛生,人烟稀少。 2005年,常德筹划组建鼎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2年,升级为省级高新区。 2015年,经省政府明确更名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017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目前,园区共有企业44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先后获得科技部“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园区”“国家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载体”、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国家级荣誉获批背后,是与生俱来的创新气质。从无到有、从大到强,常德高新区实现了从区县产业园区到国家高新区质的飞跃。 而这其中,常德高新区以项目建设为第一要素,激活了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引进的一批结构性、成长性、带动性产业项目将持续发力,呈现出“厚积薄发”的蓬勃态势。 在项目引进上,常德高新区瞄准“三个五百强”、央企、上市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吸引一批投资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质量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在项目推进上,持续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现代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中联建起二期等重点项目推进有力。1至8月,常德高新区引进项目35个、引资额141.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9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基本完成年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坚持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做大做强“三主两特”(智能装备制造、光电信息、军民融合为主导,新材料、生命健康为特色)主导产业,重点依托现代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大力实施装备制造“建链强链补链工程”,基本实现装备制造产业“园内循环”,打造独具特色的省级专业园区。 以产业为船,以项目为桨,常德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南特色制造强省的“常德路子”。 常德高新区自跻身“国家队”以来,短短3年多时间,已经成长为常德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发展的缩影、推进的样板。 产业发展多点开花、项目建设红红火火,产品出海源源不断……常德“千亿园区、工业新城”的宏伟蓝图正徐徐铺展开来。 “新芽”成“大树”—— “科创浓度”提升“经济密度” “制造”为高新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智造”让高新区走得更远、更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疫情之下,彰显企业担当。 11月初,集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抗菌抑菌卡”作为防疫抗疫新款武器,正式走向市场应用。集智生物科技首席科学家何新桥介绍,“抗菌抑菌卡”产品对病毒灭活率超过99%,同时弥补了传统消杀产品在杀病毒和细菌的同时也杀益生菌和细胞的缺陷。 11月14日,坎德拉科技举办2020新品发布会,同步发布8款全新产品。从末端配送再到“抗疫神器”,再到“因AI而能 聚光先行”八款新品的集中亮相,坎德拉科技机器人产品线已经实现了配送、外卖、引导、消毒、测温等多种功能的落地运营。 英雄不问出处,但这两家抗疫“最强大脑”企业的“出处”有点巧,它们都来自常德高新区,也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信号:常德高新区的“科创实力”已不容小觑。 近年来,常德高新区以“科技浓度”提升“经济密度”,不断完善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吸引聚集各类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企业创新和动能转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引领促创新。常德高新区突出高新特色,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强省专项等项目培育申报,推进重点企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支持优势企业申报国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创建一批“国字号”品牌。2017年以来,先后有19家企业获评全省“小巨人”企业,响箭重工等企业获批全省“百项专利”项目,特力液压获批全省“百项新产品”项目。2020年11月,响箭重工获批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今年前三季度,园区已申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企业72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4家,预计年底高企总数可达到60家以上。 以院企合作促创新。大力发展院校经济,抓好企业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加速产学研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形成更多的现实生产力。近年来,园区聘请了戚发轫、庄逢辰等知名院士、专家为园区创业导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建了科技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今年前三季度,园区引进省部级科技带头人5人,高端科技人才15人。 目前,园区50%以上的规上企业已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园区科创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 生物医药、无人机技术、纳米复合材料、高功率电池等在内的一批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亮相;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与高校专家团队齐聚一堂,深入交流……这是常德高新区第三届高新技术交流会的“高光”时刻。这也是园区以活动举办促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常德市高新区借助各类赛事活动寻商机、创品牌,成功举办“智汇洞庭·科创常德”专场“常德高新区高新技术交流会”、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半决赛等大型活动,多次成功承办省、市产业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等大型活动,园区在全市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得到凸显。 “筑巢”待“引凤”—— “亲娘服务”打造“高新名片” 方钢管、减速机等零部件,对于塔机制造来说,就好比一线战场所需的枪支弹药,补给能否及时,影响战局、决定胜败。 “这是我们去年底投产的数控机加中心。在投产之前,这样大型的机械配件只能发往江苏、株洲、长沙等地加工配套完成,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自己完成就近配套。”日前,常德市荣程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自豪地介绍着企业的新车间。 这一举措,不仅将荣程机械的发展带入了“快车道”,也给中联建起的生产吃下了“定心丸”,而这都得益于高新区的贴心“服务”。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杨学平说,“对企业而言,我们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是企业的‘亲娘’,应当为企业发展、项目发展保驾护航。” 常德高新区坚持以工程机械终端产品为核心,全力推进产业链配套,全方位吸引上下游企业入园,加快建设湖南现代装备制造特色园区。 目前,湖南现代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已有15家配套企业入驻,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更加完善,中国塔机最强音在这里奏响。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一直以来,常德高新区以营商环境为核心竞争力,始终秉承“厚待投资者、成就企业家”的服务理念,更加突出优质服务和惠企服务,努力创建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 强力破解难题。园区对项目审批实行“全程代理”,对企业反映问题,实行首问负责、当日受理、限时办结制。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开创了全市交地即发“三证”先例,行政审批提速50%以上。今年,已在线完成审批备案项目39个,投资额59.5亿元;通过各种方式搭建供需平台,帮助企业解决用工2985人。 强力保障要素。2017年以来,常德高新区共落实产业发展基金8亿元,提供“银政担贷”担保资金1.77亿元,依法减税降费近7亿元,金融惠企工作获省、市高度肯定。今年,园区进一步与全市17家金融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目前已有37家企业和银行成功对接,授信13.16亿元、已放款3.3亿元,政银企合作的毛细血管全面打通。 强力完善配套。近年来,园区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近50亿元,建设主干道路18条,骨干路网全面拉开,“六纵六横”双循环通道基本形成,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70万平方米,总量超过100万平方米。水、电、路、气等基础配套与市城区加速融合,承载和服务能力日益增强,“高新园区、城市新区、旅游景区”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将服务落到实处、落到要处,让企业“住”得省心、“住”得舒心,“亲娘服务”已经成为了常德高新区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 当下可喜,未来可期。而今,肩负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核心区的建设重任,常德高新区将打造要素齐聚、活力迸发的科创之城,量质齐优、动能强劲的产业之城,功能齐备、宜居宜创的生态之城,书写着“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新时代答卷。

作者:柏 润 黄蔡芬 鲁融冰 黄 平 罗 伟

责编:陈泽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