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錦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到革東鎮辣子村任脫貧攻堅隊隊長的一名幹部,從機關到基層,面對深度貧困村,纔到任三天,他就遇到了一件"辣心"的事兒,面對困難,他頂住壓力上陣,在決戰深度貧困過程中,積極探索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方法,不僅出色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也搶先爲下步的鄉村振興開了個好頭。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脫貧攻堅隊長孫德錦與脫貧攻堅隊員在察看村情(吳昌連 張 美 攝)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乾淨整潔的躥寨路(吳昌連 張 美 攝)"辣"上心頭,頂壓上陣

2019年6月底,劍河吹響全縣提前一年脫貧的號角,孫德錦主動請纓到最落後的村寨"攻堅"。當時的辣子村曾經是劍河縣81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不僅基礎條件落後,還因爲環境衛生髒亂差,被州督戰組點名批評,孫德錦沒想到纔到任三天,就遇到了這麼一件"辣心"的事兒。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安全的電線網(吳昌連 張 美 攝)

面對村裏許多村民長期形成的衛生陋習,孫德錦也犯了愁。一開始,他嘗試做通村民思想工作,但是發現這條路行不通,他開始另闢蹊徑,探索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助推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發展。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村民家的衛生廁所(吳昌連 張 美 攝)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服務脫貧攻堅

2013年至2014年間,劍河縣政法委探索、推行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曾得到了省州的認可,作爲政法幹部的孫德錦對此頗有研究,還從中尋得了農村治理的靈感。

思想動員村民的路子行不通後,他便實行建章建制的管理措施,嘗試將環境衛生,矛盾糾紛調解,飲水安全等任務劃分到各個網格,由各個網格的格長具體負責抓落實,網格內部事務,嚴格意義上,都在網格內消化處理,讓村民小組逐步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自我管理機制,有效減輕村支兩委工作壓力,工作效果十分明顯。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鄉間水泥公路(吳昌連 張 美 攝)

他首先着手在衛生管理上下一番功夫,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組織村民重新修訂村規民約,制定衛生公約,一邊推行衛生評比制度,一邊爭取項目資金,增設環衛設施並安排公益性崗位人員定期進行衛生管護等,短時間內取得了明顯效果,如今治理措施在村裏執行一年多,衛生髒亂現象再無反彈,家家戶戶乾淨整潔,村裏村外面貌煥然一新,寨子由以前的髒亂差搖身一變美麗鄉村,用村民話說,外嫁的姑媽回孃家都不敢相信這是回到了辣子村。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鄉間水泥路(吳昌連 張 美 攝)

"雖然有的村民思想工作做不通,但是村裏人卻非常信奉村規民約,大家制定衛生公約過後,戶戶有章可依,人人有章可循,不遵守就是失信於全體村民的的表現,孫隊長的治理措施,在我們村可以說是非常對症下藥。"大學生返鄉任職的辣子村村主任劉習對孫德錦的治理措施很是肯定,衛生問題解決了,村支兩委和脫貧攻堅隊也騰出更多精力"攻堅"村裏的一些難點重點問題。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新貌(吳昌連 張 美 攝)

對於爲何執着於環境衛生這事兒,孫德錦說:"咱們村從哪裏跌倒,得從哪裏爬起來,通過制定公約讓村民養成講衛生的自覺,也能夠推動老百姓在產業發展、教育子女、遵紀守法方面的自覺性。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百姓相信千百年的衛生陋習是可以改變的,貧困的面貌也是可以改變的,咱老百姓的精氣神不能掉價。"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脫貧攻堅隊長孫德錦正在與村民交流(吳昌連 張 美 攝)

解決了衛生這件"辣心"事兒,孫德錦在村裏又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兒。"啥?收水費?""我在農村生活半輩子,從未聽說喝口水還要收錢的道理。"面對村民的質疑,孫德錦帶着隊員們挨家挨戶做工作。有的人還勸他,你的那一套理論在村裏是行不通的,別瞎忙活了。但是孫德錦並不氣餒,第一時間協調項目和資金,解決水管,維修水井,投入6萬餘元實施飲水提升鞏固項目建設,修建攔水堰、過濾池、消毒房、消毒器、安裝維護水管等。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脫貧攻堅隊長孫德錦在走訪的路上(吳昌連 張 美 攝)

他認爲飲水安全看似小問題,卻是關係村民每天生產、生活的大問題,一時的維護只是暫時的效果,一定要從根本上拿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纔是長遠之計。於是在他的再三動員下,村民們同意在村裏建立飲水安全理事會制度,明確了9個管水員,實現飲水安全有人管。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村民家乾淨的生活飲用水(吳昌連 張 美 攝)

"對自來水管理實行收費制,一來不浪費,供水也正常,從根本上解決以前季節性缺水的問題,保障村寨自來水的正常運轉。"一些以前持反對意見的村民現在說起這事來還豎起了大拇指。

在制度上下功夫,在管理上求創新,孫德錦的治理"心經"不僅用在基層治理上,在基層組織建設上,他也頗有講究。孫德錦曾遇見過村組幹會議,每次都有人缺席,村組幹工作隨意性很大,不服從安排的現象。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脫貧攻堅隊長孫德錦正在給村民倒水(吳昌連 張 美攝)

"當時的脫貧攻堅任務重,需要一支聽指揮、能幹事的隊伍,才能團結和帶領好羣衆一起攻克深度貧困最後的堡壘,只有抓好基層組織建設,強班子,全村脫貧動力才足。"於是他開始在村裏搞勵志超市,推行組長工作奉獻激勵機制,協同村支兩委進一步加強村級黨員管理,發揮黨員在各項事業中的領頭雁作用,形成了組幹敢管事、多管事的氛圍,推動村支兩委工作向好發展。

通過一項項探索,不到1年裏,孫德錦帶領隊員和當地羣衆成功地把社會治理和脫貧攻堅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不僅出色完成了脫貧攻堅的任務,也爲下步鄉村振興開了個好頭。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脫貧攻堅隊合影留念(吳昌連 張 美 攝)幹羣共建,紅火日子正當頭

一年多來,辣子村全村實現了組組通,串戶步道連接家家戶戶,2019年全村串寨公路里程達3.46公里,修建完成9500餘米串寨人行步道;飲水提升工程覆蓋全村299戶;164盞照明路燈點亮村民房前屋後;70戶實施透風漏雨整治,住房安全有了保障,45戶實施改廚、改圈、改廁,拆除130多個破敗廁所;278戶戶均1人以上有就業;99戶通過飛地扶貧參與食用菌、生豬產業發展,40戶就近發展種養殖業,實現增收。2019年整村脫貧出列,2020年實現現行扶貧標準下所有貧困人口清零。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脫貧攻堅隊長孫德錦正在察看村裏的新貌(吳昌連 張 美 攝)

有的村民感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村裏相較於原來有了10倍的變化,路越修越好、水越改越放心,電越改越安全,訊越改越暢通。村裏的改變,不僅讓村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思想意識上,得到了實惠和切身體會,也激發不少外出的村民返鄉創業的激情。

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脫貧攻堅隊長孫德錦與村民正在採摘橘子(吳昌連 張 美 攝)

"以前有點特產都要肩挑背馱,現在路好了,能降低運輸成本,也方便我運料進村和拉鴨子到市場上賣,我們離縣城又近,回家創業也有賺頭。"正在向村民收購稻穀裝車的返鄉創業村民劉仕賢堅信, 家鄉有很多優勢資源,總能找到賺錢的門路,只要肯努力,大家會把往後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通訊員:吳昌連 張美)

#愛上多彩貴州##脫貧攻堅看貴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