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大學老師帶着學生入駐省級貧困村,靠撿爛木廢瓦爲村民建造特色庭院,把昔日的山村變成遠近聞名的美麗村,引發廣泛關注。爲人稱道的是,爲了儘量不讓村民花錢,他不僅經常帶着學生撿廢品,還親自動手包攬了所有活兒。

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師鄧寒松

鄧寒松帶領學生用廢品給村民造的庭院

據悉,這位老師名叫鄧寒松,而他所在的長沙理工大學於2018年3月開始駐村幫扶,讓梘杆山村這個省級深度貧困村今年初實現脫貧摘帽並全面開啓美麗鄉村建設,在採訪中他說道:“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就是環境美化和景觀設計,是我們藝術學院擅長的。”

在勞作中,鄧寒松一再跟同行的學生強調:“要做出有鄉村特色的庭院設計就要就地取材,儘量不讓村民花錢去買新材料,能把這些沒用的東西做出花來,咱們的設計就算是成功的。”

衆人皆知,庭院設計是一門實踐科學,如何就地取材,如何體現工藝美,人人都能從實踐中慢慢積累得到答案。

同時,它又是一門綜合藝術,將建築與環境設計融爲一體,既供人們觀賞、休閒、運動,還具備景觀上的美感,陶冶人的身心。

用幾個鵝卵石組成了母雞下蛋造型,鄧老師取了個別致的名字叫“新生”

用河石拼貼成飛鳥造型

在鄧寒松的鄉村特色庭院中,隨處可見的砌築、鋪裝、圍籬、木作、水景,以及植物的配置頗有匠心,在造型中展現寓意美,在取材中發掘鄉村美。

用泡菜罈子做的噴泉和出水口,轉動開關,土陶罐就流出了山泉水

(默言聽風撰稿)

聲明:本文版權歸屬《中國花卉報》社,未經許可不得隨意轉載、篡改,違者追究法律責任。若需轉載,請提前與本號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