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未卜先知,在劇集開播之前的採訪中,張一山談起自己的演技說,千萬別把他當成特好的演員,“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

可見,他是對這部劇是不自信的。

這樣看來,倒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新《鹿鼎記》開播之後收視率可以說是一路下滑,甚至還到了罵聲一片的地步。

《鹿鼎記》開播之後大家聽到最多的就是張一山的演技太過於浮誇,他正在走退步的路線。

張一山本人對這一次演技的回應則是:這個韋小寶是走得比較卡通和寫意的路線,算是最活潑路線的一個韋小寶。

整體來看,該劇的進入方式比較快,而且道具方面也沒有做到位。再加上張一山的演技 過於浮誇,整個劇的評分就直接下降了。

經典IP不是誰用誰“香”,演員不是啥都能演,史低《鹿鼎記》和張一山演技“翻車”,活生生印證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而和之前多版《鹿鼎記》比呢,不能超越陳小春版也就算了。

黃曉明版當年被諷“油膩”的5.6也遙不可及,怎一個“慘”字了得?

其實,張一山演不好韋小寶,並不只是演技問題,而是對韋小寶這個人物不瞭解,或者理解太膚淺。

我們先看看韋小寶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金庸在寫完《鹿鼎記》之後對於韋小寶的性格分析,“我沒有企圖在《鹿鼎記》中描寫中國人的一切性格,非但沒有這樣的才能,事實上也決不可能。只是在韋小寶身上,重點的突出了他善於適應環境與講義氣兩個特點。”

很明顯,金庸在塑造這個人物的時候並沒有將“痞賤”列爲第一要素,而是將重點放在了其適應性和俠義的塑造上。

《鹿鼎記》的主角就是韋小寶,他從一個揚州妓院出生、連父親都不知道是誰的臭小子,最終一步一步往上爬,成爲清廷一等鹿鼎公、太子太保、賜封巴圖魯、欽賜黃馬褂的重臣,民間最大的社會組織天地會青木堂的香主,以及神龍教的白龍使、少林寺僅次於方丈大師的禪師、羅剎國韃靼伯爵。

這些職位中任何一個,可能都是常人夢寐以求難以達到的,韋小寶卻輕而易舉。

可以說,在金庸先生筆下的主人公里面,沒有一人之權利可以媲美韋小寶。

韋小寶最大的優點,或者說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便是他的講義氣。

雖然他夾在天地會與清廷中間左右爲難,但是最終他並沒有成爲一個兩面三刀的小人。

金庸筆下的義氣,以《天龍八部》中喬峯、虛竹、段譽三人,以及喬峯對丐幫衆兄弟的情誼最重。

韋小寶之於天地會和康熙之間的義氣,不僅僅是兄弟之間的感情,也成爲他活命的根本。

義字當頭,是韋小寶在江湖與廟堂之間遊刃有餘最重要的武器。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韋小寶並非糊塗人,在大仁大義,民族氣節方面,他有自己的看法,並且能夠堅持己見。

金庸刻畫韋小寶這個角色,並不是用來搞笑的,而是有着深刻的隱喻和主題。

其實,韋小寶這個角色的性格太過複雜,對演員的挑戰極大。

《鹿鼎記》表面上看是一部喜劇作品,實際上有着更深刻的隱喻,尺度不好把握。

作爲童星出道的青年演員,張一山的人生閱歷和演藝經歷,不足以讓他去深刻理解韋小寶這個角色。

再看周星馳演的韋小寶。

原著中,韋小寶有自己的主見,兼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力,雙商極高,稱得上是一代奇人。

而在電影裏,周星馳所飾演的韋小寶同樣如此:時而猥瑣,時而正經,說起話來那也是九真一假,毫不馬虎。

周星馳版《鹿鼎記》的經典臺詞形象地勾畫出韋小寶溜鬚拍馬、阿諛奉承的嘴臉。

作爲韋小寶的必殺技,他早已練到登峯造極的境界,屢試不爽。

周星馳的韋小寶,亦奸亦忠,亦正亦邪,深得韋小寶的精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