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種蕎麥不荒地,不養閨女不生氣

蕎麥,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雜糧,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的口糧欠缺,蕎麥和紅薯、高糧、玉米,是農村人的主要口糧,而這些人們賴以生存的口糧,卻都是粗糧、雜糧。

過去那個時代,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精細糧水稻、小麥的產量低,而雜糧高產,容易種植,收穫期短。

所以雜糧種植得較多,也是人們的救命糧。

就蕎麥而言,雖然現代人意識到它有降三高的功效,還可以釀酒,但是它的味道並不甜美,只能是用做付食,類似於蕎麥餄餎面,蕎麥窩窩頭,人們只當養生飯來喫,更是老一輩人的憶苦思甜飯。

那麼,爲什麼說不種蕎麥不荒地呢?

因爲蕎麥不像小麥那樣,成爲人們一日三餐的口糧,大面積種植就沒有銷路,成了積壓糧食,所以,種多了,就等於把地荒了。

再一個原因,蕎麥在生長期,吸收土壤中大量的水分和養分,對土壤的資源消費較高,種植蕎麥過後,再種植其它農作物,需要施用大量的肥料來補充土壤的基肥。

所以說不種蕎麥不荒地,正是因此,現在的農村人,都很少種植蕎麥了。

我國人喜歡把相互關聯的事物說在一起,從不種蕎麥不荒地,又衍生了不養閨女不生氣。

爲什麼說不養閨女不生氣呢?

農村有一句消極的話:養閨女是給別人養的。

閨女長大結婚,農村叫出門,出門後就是婆家的人了,所以養閨女是給別人養的。

按照以前的民間風俗,閨女結婚,孃家要賠送嫁妝、禮品,說句醜話,養一個閨女18年,結婚出嫁還要賠送,實在是虧本。

這還不說,如果女兒過得不好,在婆家受欺負,回到孃家訴苦,讓爹媽也受氣。

你說說,不種蕎麥不荒地,不養閨女不生氣,有沒有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