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現場直擊!上海中風險小區明天華城3孕婦今天生娃

“3650克,是個男寶,母嬰平安!”上午11時38分,上海市周浦醫院手術室傳來好消息,居住在中風險管控小區明天華城的產婦潘女士順利生下寶寶。在她之後“排隊”進手術室的,還有同住一個小區的葉女士和陸女士,預計今天下午完成分娩。

因爲所居住的小區意外成爲了中風險地區,毫不相干的三名孕產婦突然有了人生的交叉點,她們的寶寶,因爲一段相同的經歷,也有了一個相同的生日。34歲的陸女士覺得,這也許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

第一個寶寶降臨

帶來信心和希望

“我們準備先把潘女士送進手術室,她雖然是初產婦,但胎兒臀圍,屬於胎位不正,符合剖宮產的指徵,且她孕周已經39了,如果今天不生,明後天是雙休日,擔心她胎膜早破,我們判定下來還是今天生……”上午9時多,周浦醫院婦產科副主任吳素勤快步離開會議室,去做手術前的最後準備。她告訴新民晚報記者,潘女士昨天下午已經由母親陪同來到醫院,經過了核酸檢測等一系列步驟,安排在專門爲明天華城小區居民臨時設置的應急病區裏。

第一次生孩子難免緊張,寶寶又胎位不正,好不容易熬到了衝刺階段又遇到疫情這樣的“大事”,分娩計劃徹底打亂,去不了原先產檢的醫院,甚至連家中大門都不能邁出,怎麼辦?內心焦灼之際,潘女士接到了一通來自周浦醫院的電話。“你好,我是周浦醫院的吳醫生,接下來將由我們的團隊來負責你的產檢及分娩。請你不要擔心,我們會一直陪着你的。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者不舒服,可以及時與我聯繫,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放下電話,潘女士的情緒穩定了不少,當她得知吳素勤已經有30多年的臨牀經驗,周浦醫院又爲她提供了非常時期的專屬服務後,一顆懸着的心放下了。

今天上午10點30分,潘女士進入了專門設置的手術室,吳素勤和同事們早就穿好了防護服。伴隨着一聲清脆的啼哭傳來,所有人長吁一口氣。“穿着防護服,行動不夠利索,但現在1/3任務順利完成,我心裏踏實了不少。”吳素勤說。

對於吳素勤來說,穿成“大白”給產婦做手術,還是職業生涯第一次。視線和行動難免會受到影響,手術時間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延長,但憑藉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她沉着細心應對,順利完成任務,也給後面兩位即將生產的準媽媽帶來了信心。

盼早點回家

小區順利解封

32歲的葉女士今天一大早由丈夫陪同入院,連綿不絕的小雨並沒有影響她的心情,得知還有兩個女士和她一樣都在今天生孩子,葉女士有些小激動,“是特殊的緣分沒錯了!”

丈夫帶來了28寸的行李箱,格外醒目。葉女士說,這是超規格的“待產包”,裏面裝的都是喫的喝用的,水果和零食就有不少。昨天下午本來要來醫院,結果收到通知要重新做核酸檢測,她和丈夫在家完成了採樣。

“在家多睡了一晚,多陪了一天大寶。”葉女士的心態很樂觀,說話語氣輕鬆隨意。她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自己已經是個6歲女孩的媽媽了,第二次生孩子產檢的醫院是一婦嬰,由於疫情緣故,她被迫隔離在家,不能去一婦嬰產檢。預產期臨近,生孩子的時候怎麼辦?去哪兒生?一個個問號,讓她心中忐忑不已。

很快,葉女士和家人收到了詳細的預案:提前安排周浦醫院與孕婦建檔醫院進行互通,安排周浦醫院婦產科醫生點對點密切關注孕婦情況,合理預判。如臨產,則由周浦醫院負責分娩各項事宜。總之,把能想到的事情做在前面,確保各項服務、各個環節到位,幫助孕婦順利生產。

“既來之,則安之。疫情改變生活,也給我帶來一段特殊的回憶,以後回想起來肯定很難忘。”葉女士說,小區封鎖後,許多朋友發來消息詢問她的情況,讓她很感動。實際上,除了不能出門,其他一切如常。周浦醫院也反覆打來電話與她確認,由於自己是瘢痕子宮,根據評估要接受剖宮產手術,權衡再三也把分娩日子選在了今天。“我偷偷看過了,今天是個好日子呢!”

“醫院都給我們安排好了,很安心,唯一的遺憾是大寶不能陪在身邊。”葉女士說,懂事的女兒這幾天也被隔離在家,沒去幼兒園,一直陪着她,昨晚臨睡前還給她“敲了兩個章”,“一個是祝媽媽順利,另一個是祝小弟弟或小妹妹順利”。女兒的小名叫咩咩,她給這個新來的家庭成員取名爲卷卷,並反覆提醒媽媽,生完一定要和她視頻通話。

“生完孩子後,還要在醫院住三四天,最想做的事是回家。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還有一個星期我們小區就‘解封’了,我盼望這一點早點到來。”葉女士說。

要給孩子改小名

讓寶寶記住這段經歷

和葉女士一樣,34歲的陸女士也是一位通情達理的二胎媽媽。“小區封閉後,我收到了來自醫院、居委會等方方面面的關心。”陸女士告訴記者,她在浦東新區婦幼保健院建卡產檢,一下子換了一家不熟悉的醫院,又是陌生的醫生,心中難免焦慮。好在,這種情緒僅僅存在了一會兒,就被吳素勤的一通電話改變了。“電話裏,吳主任不斷安慰我,讓我不要緊張,她說她們會陪伴我一起渡過這段非常時期的。我一下子就覺得有了依靠。”

大寶已經4歲半,在讀幼兒園中班,在陸女士住院期間不得不託付給雙方老人照顧。她還告訴記者,生完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抱抱自己的大寶,因爲懷胎十月,肚子那麼大,每天都很喫力,很久沒有抱他了。

至於二寶的名字,陸女士透露了一個“早期方案”,叫米樂,因爲今年的生肖是老鼠,考慮“老鼠愛大米”,就想了這個名字。不過,這個點子如今已被推翻,這兩天,夫妻倆一直在琢磨,給小寶重新起一個小名,“這個孩子誕生在特殊的時期,一生下來就有特殊的人生經歷,所以我們也要給他一個有意義的名字!”陸女士還說,這一個星期的經歷,讓夫妻倆感慨萬千。等孩子長大了,要把這段經歷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成爲懂得感恩、對社會有用的人。

醫院提前開出手術室和病區

做好充足準備

疫情來得突然,明天華城的一對夫妻先後確診,相隔2公里的周浦醫院,因接診過確診患者,一度上了熱搜。其實,周浦醫院並非網上說的那樣“封閉管理”,疫情發生後,醫院門急診均照常運行。

院方透露,其實在營前村病例發生後,醫院就已經對發熱門診、核酸檢測採樣點進行擴容擴建,此次成爲明天華城小區居民的“定點醫院”後,也就是說,無論小區居民發生什麼需要就診的情況,都由周浦醫院接診。最近幾天,醫院就處理過喫魚導致魚刺卡喉、被狗咬傷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等病例。

除了加強流調、核酸檢測力量外,周浦醫院25日起專門開設了一個病區,用於收治來自中風險管控地區的、有軀體性疾病需緊急治療的患者,前提是這些患者的核酸檢測結果爲陰性,並經過專家的風險評判。

“這三個孕婦就入住了這個病區。同時我們新開闢了專門的手術室,還安排了高年資責任護士的班,爲母嬰安全保駕護航。其實幾天前護士長就着手準備了,一直在手術室裏忙着添設備,給器械消毒。”吳素勤說,這三名孕產婦在同一天手術,絕非“刻意安排”,她們中兩個是瘢痕子宮,一個是胎位不正,都有明確的剖宮產指徵。考慮到三人中2個已經過了38周,1個已經39周,都已足月,隨時都有“發動”可能,週末一般不安排擇期手術,所以放在工作日穩妥一些。

不過,有網友疑惑,醫生做了手術,是不是要跟孕產婦一起隔離?對此,院方表示,醫院本身正常運行,沒有封閉管理,且所有醫護人員均做好規範的防護,爲隔離期的產婦做手術,是不需要隔離的。不過,由於這3名產婦尚未度過14天隔離期,所以生完孩子後暫時不安排月嫂護工陪同。根據規定,每位產婦可以由一位陪護人員陪同。

至於新生的寶寶,也不會和媽媽分開,而是母嬰同室,有專職護士護理寶寶並擦身,如果評估下來沒有其他問題的話可以一起出院回家。

而就在幾天前,吳素勤還和同事們在120救護車上完成了對該小區幾名孕婦的產檢。所幸的是,肚子裏的小寶寶都很配合,胎心平穩有力,而整個產檢算上胎心監護,三四十分鐘就搞定了。她說,這段經歷對她來說相當“寶貴”,“作爲一名醫生,我有義務也有信心把工作做好,不讓產婦們留下遺憾。我是周浦本地人,在醫院已經工作了30多年,在非常時期,我們更要勇於擔當,確保居民的平安!”

責任編輯:賈楠 SN2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