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受光學相機發展的啓發,通過“類比”脫穎而出

●它的本領超羣,可讓無法看見的聲音“顯露於形”

●它在武器裝備降噪、提升作戰效能上應用前景廣闊

人的耳朵可以聽見聲音,這是一個極爲普通的常識。因爲雙耳內各有一個鼓膜,聲音傳遞給鼓膜施以力學振動,會使神經元產生相關的生物電信號,傳入大腦便形成了聽覺。

如果有人告訴您:聲音也可以“看見”,您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其實,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看似違背常識的奇思妙想,如今也能變成現實。能“看見”聲音就是這樣——歸功於一種被稱爲“聲全息技術”的黑科技。

早在本世紀初,我國科學家運用這一技術,成功分析出汽車高速運動時所產生的發動機噪聲、輪胎噪聲和與空氣摩擦的噪聲,使這些噪聲的源頭與傳播方式“一覽無餘”。現在,就讓我們揭開聲全息技術的神祕面紗。

聲全息技術應用示意圖。

隨“波”起舞,“類比”中實現突破

早上醒來,人們睜開眼睛就會看見光。人類對光以及光學成像的研究,比很多科學技術相對要早一些。在我國戰國時期,《墨經》中就有平面鏡與凹凸鏡運用與成像的記載。到了16世紀,歐洲人發現銀化合物在光照下會產生變色反應。隨着觀察與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銀化合物對不同顏色的光產生的化學反應也不相同。這個差異,便形成了照相感光理論的雛形。1839年,法國科學家達蓋爾據此發明了銀版照相,光學攝影技術由此誕生。到了1975年,美國柯達公司發明了數碼相機,又把光學攝影技術帶入電子時代。

光學攝影技術只是光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卻也足見光學進步之快。相比之下,人類對聲學的研究與應用卻要遜色得多,發展也是一路坎坷。因爲,人眼中不同感光細胞的敏感範圍是不一樣的,它可以較爲輕易地識別出不同的光線。而人耳的鼓膜所接收的是所有聲源產生聲音的疊加,當聲源數量多、聲學環境複雜時,就會難以分辨。這就給聲源信號的處理與分析增加了難度。換句話說,聲音能聽到,卻難分清、難辨準。

在對聲學的不斷求索中,科學家們發現聲與光有着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以波動形式進行傳播的,遵循相同的反射、折射以及散射定律,且都具有能量;視覺與聽覺的形成,都藉助於某些傳感器發揮作用,生成生物電信號。於是,聲學研究者從聲與光的“類比”中受到啓發,經過長期不懈探索與創新,掌握了聲學成像技術,發明了聲學相機。

聲學相機的基本原理是,依靠外部傳聲器陣列,將接收到的聲波對傳聲器表面施加的力學振動轉化爲電信號,通過數據分析模塊和可視化軟件,用彩色圖像繪製聲音能量分佈情況,從而“拍攝”出聲源的分佈與聲音的傳播特徵,形成類似於熱攝像儀對物體溫度的探測效果。

這種聲學相機雖然能“拍攝”到聲音,但質量並不好,傳聲器陣列的成本又高,數據處理也非常複雜。聲學相機發展因此陷入困境。

1947年,匈牙利科學家蓋伯爲提高光學攝影效果,想出一個妙招:他採用激光作爲照明光源,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爲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由被攝物體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通過兩束光在感光片上疊加產生干涉效應,成功“記錄”物體的反射光強度與相位信息。這種使用激光照射的感光片,使人眼能看到與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形成了光全息技術。1971年,蓋伯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聲學研究者從中再次受到啓發,將目光投向光學技術的先進成果。1966年,他們將光全息技術的有關思路用於超聲波研究,提出了“聲全息技術”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經過近40年的探索創新,終於取得一系列技術突破,形成了完整的聲全息技術體系,並研製出聲全息相機。

分毫析釐,讓聲音“顯露於形”

隨着計算機和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聲全息技術逐步走向“完美”。聲全息相機很快走出實驗室,成爲開展聲學研究的實用裝備。

——聲場還原完整。聲場描繪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想完整描繪一個聲場,需要做到聲壓分佈、振動強度分佈、質點速度、聲強與遠場指向性“五者兼顧”。在聲學領域,這5個問題猶如5個狡猾的敵人,要掌握它們在立體空間的行蹤和位置信息相當難。聲全息技術誕生後,科學家們通過化繁爲簡、化整爲零、各個擊破的方法,將聲場空間變爲一個個靜止的“小方塊”。然後,從最近的“小方塊”着手分析,逐漸推進到最遠的“小方塊”。這樣,不僅準確掌握了這5個“敵人”的特性和位置,而且讓它們相互“協調、配合”,最終實現了完整的聲場還原,爲“看見”聲音奠定了基礎。

——成像分辨率高。在聲學領域,聲波從空間分佈角度上分爲傳播波和倏逝波。如果將聲波比作一件精美的瓷器,那麼傳播波就是瓷器的優美輪廓,而它所包含的聲波宏觀信息,可以在測量空間獲得;倏逝波則是瓷器上的精緻花紋,它攜帶的聲波微觀信息如同瓷器表面的細微工藝,只有在近處仔細端詳才能看清一樣,它也只能在非常小的範圍內獲得。如果聲場中只有傳播波沒有倏逝波的話,形成的聲學照片只能看清輪廓,細節則模糊難辨。聲全息相機可同時捕捉聲源產生的傳播波和倏逝波,二者相輔相成,能識別出聲場中存在的中低頻聲音,從而生成分辨率高的聲學照片。

——聲源定位精準。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發現並定位聲源是降低和排除噪聲的前提,這就需要對聲源位置進行精準定位。與傳統聲學定位技術相比,聲全息相機的定位能力不受聲源尺寸與形狀影響。在強幹擾環境下,它依然可以快速精準分離出目標空間中存在的多個聲源,實現對聲源低成本、高效率定位。無論聲源是穩態還是非穩態,是靜止還是運動,都逃不過聲全息相機的“火眼金睛”。

應用廣泛,助武器裝備發展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聲全息技術,一經誕生便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在家電製造中,使用它分析家電的噪聲源種類與位置,並進行工藝改進,可使家電更加“安靜”;在農業生產中,根據植物遭遇病害時發出的聲信號,運用聲全息技術進行監控與識別,可進行有針對性病害防治;而在軍事領域,聲全息技術對推動武器裝備發展,則具有特殊的功效。

——讓武器裝備降噪提升性能。在軍用裝備設計與生產中,消除潛在噪聲源、增強隱身性和操作舒適度,是提高裝備性能的重要課題。利用聲全息技術,可通過對聲場的完整描述,在裝備研製與試驗階段及時發現噪聲源及其聲輻射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減振降噪設計,從而降低裝備在使用中的噪聲,增強裝備隱身性、可靠性和操作舒適度。據報道,有的國家已將聲全息技術應用於第5代戰機的減振降噪,使戰機噪聲大幅降低。

——增強水下目標識別能力。潛艇爲了增強水下隱身能力,往往會發出一些強度很大的聲信號,以掩蓋自身噪聲,實施反潛干擾或欺騙。同時,也會利用對方水面艦船發出的聲音來掩蓋自身的噪聲,在對方活動水域蒐集情報並製造威脅,給反潛和水下目標識別造成困難。運用聲全息技術,則可通過其傳播波和倏逝波的信息,形成高分辨率的聲場分佈圖,找出不同聲源加以辨別,提高水下目標的識別準確率。目前,國外有的軍隊已研發出用於潛艇噪聲測量的聲全息相機系統,並將應用於水下裝備降噪和目標識別。

——提高地雷和水雷作戰效能。隨着聲學研究的深入與技術進步,聲學手段在武器研發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聲全息技術可以顯著增強地雷或水雷的目標識別能力、對抗能力、精確制導和命中要害部位的能力,發揮武器最大效能,同時降低誤傷概率。運用該技術還能精準定位可疑目標的出現方向與距離,並判斷目標特徵是否與己方相同。據報道,美軍裝備的XM93廣域智能引信地雷,即是藉助耦合的聲全息相機,引導地雷戰鬥部來識別和攻擊目標要害。 來源:中國軍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