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VOGUE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關於“主角臉”、“配角臉”的話題,竟然始終都沒有過時。

才滿30歲的譚松韻前不久有一段金鷹獎發言——

“我剛入行的時候,有人說,小姑娘,娃娃臉演不了主角。”

差不多同樣時間,黃夢瑩在《演員請就位2》中也說過類似的話——

“我去面試的時候別人說,黃夢瑩,你長的不是主角臉,所以你演不了主角。”

一直沒能成爲主角的她,可能連公開發問的渠道都欠缺。

如此這般,再看譚松韻在臺上打的圓場,就很耐人尋味了——

“我當時在心裏默默說了一句,也不一定吧。”

“後來我不斷成長,還算爭氣,演上了主角,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可見,以“主角臉”、“配角臉”劃分演員已經成了娛樂圈的常態。

演員的職業生涯,被一張所謂的“主角臉”捆綁了多少?又要被捆綁多久?

這多少令人唏噓。

而當人們在討論一個演員的時候,將“演技”擺在“外貌”之後,不僅是影視圈的歪風,也是審美固化的邪氣。

很抱歉,

但主角臉、配角臉真的存在

關於主角臉、配角臉是否存在,爭議已久。

陳凱歌在採訪中解釋說,“沒有什麼主角臉、配角臉,只有還沒有爲扮演主角做好準備的演員。”

他在現場鼓勵黃夢瑩,“你就是主角臉。”

但是黃夢瑩能否走上主角的路,依舊是個迷。

至少,陳凱歌就沒有辦法明確表示,“你就是我電影裏的主角臉。”

別的不用多說,我們就數一下陳凱歌最新的十部導演長片,真正算得上女主角的是《梅蘭芳》的章子怡、《搜索》的高圓圓與姚晨、《無極》的張柏芝,而大配角,也是挑《妖貓傳》的張雨綺和《道士下山》的林志玲。

哪個不是演過許多主角的實力派演員呢?

不是長相出衆,也起碼人氣高漲。

這樣一比較,黃夢瑩還是被“反襯”出,所謂的“配角臉”。

我們這樣假設好了——

如果有一天,劇本與角色都非常適合“黃夢瑩”們來發揮,可哪怕是陳凱歌這樣的電影圈大咖,在選擇主角時可能也要“對投資方負責”,結合市場意見,最終挑選更有賣相的“主角臉”。

趙薇在《演員請就位》裏強調,“其實我覺得任何人,說老實話,都有可能成爲主角。”

爲此,她舉了兩個例子。

一個是黃渤,一個是王寶強。

他們二人都不符合主流審美標準,都曾被片方拒絕。但都在影視圈裏摸爬滾打後,成爲當仁不讓的主角。

聽起來,這些例子相當勵志。但實際上,這樣的套路,真的適合“黃夢瑩”們嗎?

女演員能夠有這種發展趨勢的屈指可數,更別說像黃渤這樣,能在各種劇本里發揮得如魚得水的。

很明顯的一個現象是,“主角臉”的魔咒對女演員限制更多。

可是,所謂的“主角臉”,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說白了,就是演員要能發光,叫人一眼看出,過目難忘,相貌與氣質都要鎮得住場。

於是又出現了更多的標準,比如“高級臉”、“時尚臉”,很多人非要把這些標準強加到演員身上,造成本末倒置的情況。

但很多人都忘了演員的立身之本是演技。

而這,纔是最該被關注到的地方。

他們也忘了,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是偶像片。

於是他們習慣性地把“好看”作爲挑選演員的首要標準,尤其是投資比較多的項目裏。

當毫無靈魂的作品非常功利地流水線產出後,大家的審美標準也變得越來越像。

這樣,也未免太無趣了。

配角,

也能很出彩

最該多元化的審美被固化了,於是在這樣的規則運轉下,很多時候,只有符合所謂“審美標準”的演員,纔有當主角的運氣。

但是,我們難道需要每個演員都擁有長出“主角臉”的運氣嗎?

當“主角臉”、“配角臉”被放到臺上去爭論,這背後所代表的最直接的現象,就是社會大衆對配角的歧視。

畢竟這是一個過分強調成功學的浮躁娛樂圈。

可是,做配角又怎樣了呢?

像是《隱祕的角落》,每個配角都極其出彩

就跟社會階級分工一樣,高低貴賤都是人爲製造的鄙視鏈。

無論主角還是配角,都是藝術角色,他們都有必不可少的功用,都有發光發亮的地方。

我們不該只用一種標準來劃分,更不該以這樣不合理的方式來加劇影視生態的惡化,以及加劇大衆審美的狹隘化。

周迅在《如懿傳》前期被過分挑剔,也是一個明證

要知道很多時候,配角完全可以發出比主角更耀眼的光芒,特別是在這個許多中老年演員只能去演配角的時代。

幸好,在這樣的風氣下,也還是有演員願意做好自己身爲演員的本分。

他們安於演好各種配角,成爲名副其實的“黃金綠葉”,有的順理成章從配角演到了主角,打破了市場分主配角臉的荒唐規則。

惠英紅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在當年盛產美女明星的香港,她的相貌不算最出挑,可是能打能熬,成就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雖然中途有過很長的低谷,但是她復出後,56歲的年紀也能以《幸運是我》技驚四座,又一次成爲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再憑《血觀音》成爲金馬影后之後,大大小小的角色但凡由她演繹,都格外耀眼。

她是真正依靠自身實力,打破了主配角之分的演員。

只要人在鏡頭裏,就是主角。

走到這個階段,太令人敬佩了。

而在女性扎堆的項目裏,也有很多配角可以跟主角平分秋色。

比如《金枝欲孽》裏氣勢壓人的如妃,就是由老戲骨鄧萃雯扮演。

憑藉這部電影翻紅之後,她成功地在各種大女主作品裏大放異彩,尤其是《巾幗梟雄》系列。這樣的表演生涯,跟如妃重奪話語權那樣過癮。

又比如《如懿傳》裏可恨又可憐的高貴妃,就被童謠演得入木三分。

之後到《三十而已》等戲裏,愈發能夠展現出一個好演員的素質。

所以,真的完全沒有必要只把眼光卡在戲份的多少上。

在《延禧攻略》裏演高貴妃的譚卓,也是這樣優秀的演員。

因爲這部大熱電視劇被更多觀衆熟知之前,她已經在很多低成本電影裏,多次呈現出被人交口稱讚的精彩表演。

有這樣的基礎,能在短篇幅裏立起一個角色,等到她擔當女主角,更是不在話下了。

說到底,配角非常重要,絕對不是在襯托主角而已。

尤其是,當一個故事裏主角被束手束腳後,往往要靠靈活多變的配角來增添可看性。很多個性十足的配角,甚至能夠收穫比主角更高的人氣。

這些都是對固化審美的一種衝擊,讓大家從對單一相貌的沉迷——回到角色上,回到表演上,也回到真實上。

憑什麼歧視配角?

明明配角能夠非常出彩,但是“主角臉”、“配角臉”這些看起來很玄的概念,還是一個不爭的潛規則。

可是,掌握話語權卻屢屢看走眼的導演、監製實在不在少數。

即便是演了無數女主大戲的趙麗穎,也曾經因爲一張圓臉,被質疑過擔當主角的可能性。

趙薇對這些人,就很不客氣——

“他就是又不專業,又不負責任,還給演員造成極大傷害。”

可是現實還是沒有改變,現在大家看到一些經常演配角的演員,下意識都是“不紅”、“沒前途”,甚至就是沒本事轉行,纔不停接一下小角色。

好像拿不下足夠搶眼的主角,積累不到足夠的觀衆緣,想要在演戲路上繼續下去,就只會越來越難。

但出道多年的好演員,也未必能等到好的機會。特別是現在,光是好劇本就非常緊缺,而願意投拍這些劇本的,就更少了。

去年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海清就跟姚晨、梁靜一同呼籲導演、製片們能給中生代的女演員一些機會。這已經是非常直白地說出了演員,尤其是女演員的窘況。

但是除了自救,又有什麼辦法呢?

影視圈早就逐漸失衡了,演員更新換代的通道已經慢慢堵塞,現在更多是要出明星,就連影視創作,都是奔着偶像與流量去走。

急功近利的造星規則,只會讓各大公司按照相似的模板來儘快複製下一個爆紅的機會。

可明明倪虹潔這些配角,纔是更有演技鎮住場子的

不少新一代所謂的演員,長得都差不多,甚至就是標準的網紅臉,一旦擺在一塊兒,往往很難分辨。

說句難聽的,在演技還沒有磨練妥當的時候,他們會成爲可替代性非常高的“商品”。

但商品,纔是現在最受熱捧的。

一波波這樣的後浪衝了上來,短期內沒有商業價值的好演員,就被擺到了一旁,相似的明星被吹捧,必然加大了觀衆對配角的歧視。

而那些所謂被“配角臉”,甚至“龍套臉”定義的演員,更會產生許多牴觸、恐懼和焦慮。

這樣單一的審美,難道不是一種霸權嗎?

明明配角也很好,明明美並無任何優劣之分。

那麼,又憑什麼要讓別人來給我們下定義呢?

撰文:Infamous

美術:羅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