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漢三分天下,人說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當初劉備帳下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大將,能攻善守,本是可以逐鹿中原,問一問漢鼎的輕重的。可惜蜀漢其興也速,其亡也忽,國祚僅有四十三年,到他兒子阿斗公手裏,這個國家就稀里嘩啦地倒下了。

個人認爲,蜀國就是死在一個“戰”字上,自古好戰者必亡。這句話並不是說要蜀國偏安一隅,而是其國力薄弱,根本禁不起再三折騰。

先是從皇叔變成皇帝的劉備發動攻吳戰爭,在夷陵大敗而歸。舊恨未了,又添新仇,劉備順便把自己也氣死了。這且不說,關鍵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已經摺損了蜀國一臂,而被火燒連營的劉皇帝更是葬送了數萬精銳,一時元氣大傷。

說到底,戰爭打的是錢糧。而錢糧從哪裏來,從老百姓的賦稅裏來,老百姓的基數越大,才能供應越多的軍費。但蜀國卻偏偏是人少志氣大,一心想要橫行天下。

據《通典·食貨七》記載:“當三國鼎峙之時,天下通計戶百四十七萬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也就是說,當時三國的總人口數纔不到800萬人。其中,按公元263年的統計,蜀國有1082000人;魏國有4432881人;按公元280年的統計,吳國有2562000人。當然這個數字不盡準確,因爲部曲、奴僕、山越、蠻夷無法統計在內。不過這個數據也反映了當時各政府能夠實際控制的大致人口數量。

可以看出,三國之間差距還是很大,蜀吳兩口加起來也沒有魏國人多,聯盟都不一定能自保,還要主動掐架?而魏國確實地廣人多,家大業大,這也是它赤壁慘敗之後能迅速恢復戰力的原因。

蜀漢佔益州與荊州的四分之一。因爲人口少,劉備在領有益州之後,多次遷民到成都平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也遷隴西居民以實漢中。

儘管如此,蜀國也只有區區一百來萬的人口,如何能支持連年的征戰?

諸葛亮有著名的“六出祁山”,實際上史書記載爲出師北伐共五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能算是諸葛亮主動出擊,後世籠統地說成是“六出祁山”。這六次都是成規模的戰爭,但有幾次諸葛亮都是有心殺賊,無糧下肚,因爲軍需供給跟不上,糧盡,不得不往回撤。

這樣也就明白了諸葛亮爲什麼要屯田,有種地的功夫讓士兵加強訓練不更好嗎?這道理難道諸葛亮自己不知道?主要是因爲四次北伐所耗錢糧太多,加上司馬懿的龜守戰術,蜀國拖不起了。於是在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打算與魏軍長期對峙,不得不在五丈原屯田。後方糧食緊張哦,實屬沒有辦法的事。

另外,諸葛亮兵出祁山,進據隴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想招攬將才,補充兵源。

再說姜維,這位諸葛亮的徒弟還真是聽師父的話,《三國演義》裏寫他發動九次北伐,其實還寫少了。正史上記載,姜維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總計一下,師徒二人共打了十七次,國家再有錢也得打個精光。後來姜維也不得不帶着軍隊在沓中種麥,一方面爲了避禍,另一方面軍糧肯定是接濟不上了。

故,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兵甲已足”是虛,“益州疲敝”倒是實情。要不,劉備也不用下令鑄造“直百五銖”和“太平百錢”來巧取豪奪了。當初蜀國通用的貨幣是漢朝五銖錢,劉備鑄的一枚錢可以兌換100枚漢五銖。這種強制廢掉漢五銖的做法,無異於敲骨吸髓。

如此來看,蜀漢的經濟狀況確實極不樂觀,那後方究竟“疲敝”到什麼程度了呢?

只有一百萬人口的國家,官吏竟達四萬多人,常規軍隊更在十五萬以上。平均每二十七百姓就得養一個官,並負擔近五個士兵。民衆要供養如此龐大的國家機器,而且青壯年都得從軍,那後方生產第一線的,大多爲婦孺老幼。這次第,怎一個“疲”字了得?

可憐的老百姓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再緊點就勒斷腰了。沉重的賦稅、兵役、徭役把老百姓逼得鋌而走險,以至民變不斷。

《三國志蜀書張嶷傳》記載:“建興五年,丞相亮北住漢中,廣漢、綿竹山賊張慕等抄盜軍資,劫掠吏民。”

《三國志·蜀志·呂乂傳》記載:“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詣亮,慰喻檢制,無逃竄者。……又亮卒之後,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爲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

這些史料所披露的細節說明,諸葛亮在世時,並非國泰民安。他數次北伐,就連南夷邊遠之地,賦稅都沉重難負,蜀漢各地難以完成徵兵任務,士兵逃亡現象時有發生。而諸葛亮死後,軍隊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逃兵潮。

所以說,蜀漢的亡國原因就在此一個“戰”字,窮兵黷武,竭澤而漁。實際上在阿斗投降之前,政治、軍事、經濟等各種因素已經註定他的政權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最後,魏國證明了這一點,鄧艾僅帶了區區幾千人就把這個紙糊的空架子推倒了。

後世在總結蜀漢亡國的原因時說黃皓專權,打壓異己,禍國殃民,也算是一個原因吧。但國運衰則萬物凋敝,妖孽滋生,所以筆者不認爲這是主要原因,就像商朝亡國怨妲己一樣,李代桃僵。

說到底,蜀漢政權後期,阿斗基本上是坐困愁城,他的投降與其說是軟弱,不如說是厭倦了戰爭。所謂的興復漢室,說好聽點是個幌子,說難聽點是個妄想。他寧願去當個太平的安樂公,也不想再窮折騰。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通典》《晉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