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相敏

我們生活的時代,物質豐富程度遠遠超越以往任何時期,然而似乎人們的幸福感卻並未與物質發達程度成正比。近些年,隨着“斷舍離”呼聲響起,簡單主義人生態度,成爲當下的一股生活思潮。

這種人生態度,旨在讓生活迴歸“簡單”二字,爲生活做減法,爲心靈卸載桎梏,尋求精神的復歸,迴歸本真的自我,從而找尋生命最真實的快樂。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啓迪多元思維

兩千年前蘇格拉底曾站在雅典集市上感慨:“這兒有多少東西是我們不需要的。”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簡單,即是複雜、繁冗的對立面。知名的奧卡姆剃刀理論認爲“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正如其名一樣冷峻尖銳,現實中很多東西,若嚴重過度超載,則將釀成巨大的麻煩。

簡單主義人生態度,即要簡單爲人,簡單做事,簡單生活,摒棄冗餘的奢求貪慾與妄想,卸掉一切面具僞裝與外衣。這並非意味着活成苦行僧般的生活姿態,而是對複雜紛繁的人生價值的提煉與昇華,是對多元社會生活的打磨與創造。由此一來,我們將收穫一種輕鬆自如的生活方式,一種樸素簡潔充滿靈性的生命體驗。

簡單主義人生

是對貪婪物慾的有力回擊

老子說,人的內心是一個容器。負載過重,心靈便會窒息。

物慾橫流的時代,很多人爲了錢權名利苦心鑽營,在物慾的攀比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一廂情願地認爲只有擁有更多才更快樂。殊不知在打開慾望“潘多拉”魔盒的同時,也就揹負上了宿命的十字架,在無休止的追尋與鬥爭中,讓身心遭受難以承受的負重,漸漸迷失人生的本味。

這樣的生活狀態,如同柳宗元筆下的蝜蝂小蟲一樣,總是見到東西就背在身上,即使勞累不堪也不停止,終究付出生命的慘痛代價。柳宗元對此憤恨不已,批判那些“思高位、大其路,貪取滋甚又不知戒”的人,其實心智便如同這小蟲般,實屬可悲。

人生旅途看似漫長無邊,實則如白駒過隙,無論是風馳電掣,或是緩步徐行,過重的負荷難免令身心疲憊,是走向快樂終點的阻礙。佛家雲:“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遷之人,雖貧而富。”慾望無止境,九九終歸一,不妨爲靈魂卸重清零,爲心靈釋放空間,不爲外物奴役,不爲金錢所累,找回自己的真面目與真性情。

簡單主義人生

是對生命能量的維護

禪宗有言:飢來喫飯倦來眠。這一最平白無奇的俗語,同時也蘊含了深遠的禪意。簡單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簡單。我們當於簡單主義人生中,發掘蘊含於心的自性,以此來激發生命的機趣,呵護生命的能量火種。

簡單主義人生,意味着凡事有度,保持生命的動態平衡。中庸之道是儒家流傳千百年的智慧。凡事物盛極則衰,事張極必弛,不偏不倚即通達,適可而止則明朗。簡單任性、淡泊和靜,生命元氣自然旺盛不衰。

簡單主義人生,意味着有所捨棄,維護心力的消耗支出。行走江湖,爲人處世,遠離推杯換盞、虛僞做作的人情維護,是一種心靈的寧靜;遠離是非曲是,享受情有獨鍾的生活狀態,是一種精神的超脫;遠離權力爭奪、爾虞我詐的算計,是一種淡然的活法。

平靜地接納生活的饋贈或是剝奪,不爲膨脹的虛浮衝動所累,坦然自若地追求屬於自己的真實,做到寵亦泰然,辱亦淡然,讓內心拭去浮沉,毫無滯塞,生命的能量才能始終樂活自存。

正心正舉 撥迷見智 開啓自在之門

我們究竟該如何擁抱簡單主義生活方式,遊走於身與心的自由之境?

保持空明之心

復歸簡單,便需保持一顆無染無垢、清明空靈之心。

“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空,是一種無上境界。王陽明講“心外無理,心外無事”,佛家也感嘆因世人只執着於“有”,而忽視了“空”的無窮妙用。人們總是被外在的、有形的東西所迷惑,而忽視了內在的、無形的本性,殊不知後者纔是上蒼饋贈予我們的無盡寶藏。

保持空明之心,絕不意味着一無所有的空無,而是達到以無我境界照見萬物的狀態。與其用錢權名利等夢幻泡影讓內心負累,不如索性全部放下,將心騰空,拂去積塵,讓心靈復歸自由和解脫。

體悟生活真趣

復歸簡單,便需迴歸生命真實,發掘生命真趣。

正如《菜根譚》所言,家常便飯、素味風光纔是生活的本真,是生命最好的安樂歸宿。正像白水解渴、清茶不膩一樣,生活中最真實、平凡的事情,往往更讓人回味無窮。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與四位弟子談論理想的故事。弟子曾皙描繪了他心目中的理想藍圖:“在春意盎然的暮春時節,穿着春衫,和幾位好友與孩童到沂水中游泳,在舞雩臺吹風,哼着歌兒回家。“儼然一副人間真趣圖,連孔子都不由得讚歎:“我同意曾皙的想法。”

明末清初,文人追求“性靈”文化,用簡潔的筆調與機趣橫生的語言,表達對世界與生命的妙悟。張岱《湖心亭看雪》中這樣說道:“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在大雪紛飛之日,與好友于湖心亭圍爐喝酒,意境堪比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曠遠悠長,生命之至味就在這自然、簡單之間躍然眼前。

大道至簡,大象無形,乾坤自在,樂享天然。於至簡生活中感悟人生真趣,這將是無比恬然純淨,空靈超脫的大境界。

懷揣心定之態

復歸簡單,便需保持澄淨安然的心定狀態。

古人云“風吹雲動心不動,見到境界不動心。”不動心,在佛家看來,參透了清淨空寂的真如本性,縱有三千煩惱絲纏身、絲竹絃歌亂耳,亦能自如無慮,巋然不動。

水不波則自定,鑑不翳則自明,人心亦然。心定,是思想意志的頂樑柱,是戰勝心魔的利器,是直達清淨如來境界的關鍵。一顆安定淡泊之心,纔是寄寓靈魂之所。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心定,人就會堅定生活的方向,不會隨意爲外界擾攘。任憑世間萬事熙熙攘攘紛至沓來,也能隨遇而安不受束縛,自享一片光風霽月的內心景緻,留得心中一片清明,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達到陽明心學所崇尚的“致良知”之道。

西方藝術史上曾有這樣的故事記載,曾有人請教米開朗琪羅是如何雕刻出偉大的大衛像的。米開朗琪羅回答說,他只是一次去了採石場,看到一塊巨大的大理石,從中看到了大衛。而他所做的,只是鑿去多餘的石頭而已。延伸至人生亦如此,剔除多餘的部分,才見得其盎然真趣。

筆者很欣賞作家劉心武講過的一句話:“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應該記住這樣古老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復歸簡單主義生活態度,是超越世俗的清醒智慧,是刪繁就簡返璞歸真的人生真諦,如此,我們才能找尋心平如鏡、不染塵埃的坦然心境,收穫輕鬆自如、暢快無憂的人生快感。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