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機器人是否具有主觀意識,能不能自主思考,這個看似十分難以準確定義的問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由數學家、邏輯學家、“人工智能之父”艾倫·麥席森·圖靈給出瞭解決辦法。

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圖靈測試,只要機器通過這項測試,便可認爲它擁有智能。

圖靈測試是這樣設計的,在經過多次問答後,如果機器能讓平均每個參與者做出超過30%的誤判,則它通過測試。

圖靈測試問世後一直沒有機器能夠通過,直到2014年6月7日,在英國皇家學會舉行的2014圖靈大會上,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冒充一個13歲烏克蘭男孩,回答了評委一系列問題後,有33%的評委被其騙過。至此,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圖靈測試,終於首次有人工智能通過了。

1946年2月,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誕生,這臺計算機是爲美國軍方解決計算炮彈彈道難題而研製的。這個龐然大物用了一萬八千個電子管,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

1958年,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誕生。計算機軟件有了較大發展,出現了操作系統的雛形。

1965年,第三代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誕生。在僅僅幾平方毫米的單晶硅片上集成十幾個甚至上百個電子元件,集成電路使計算機體積更小,運算速度更快,程序、應用邁上一個大臺階。

1971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問世,這也就是我們現代社會使用的主流電腦。它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邏輯元件,體積比第三代更小,運算速度更快,系統程序、軟件應用等趨於完善。

超級計算機就是基於普通計算機的構成而研發的。它擁有極大的數據存儲容量和極快的數據處理速度。

人工智能機器人要想獲得“智慧”,離不開這些神兵利器。

1997年5月,戰勝了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的國際象棋程序“深藍”,就是一臺由美國IBM公司研發的超級計算機。它重達1270千克,相當於一臺家用轎車。“深藍”擁有32個微處理器,算力強大,可估算出隨後的12步棋,達到了“算無遺漏”的境界。“深藍”的暴力求解法不僅讓國際象棋冠軍甘拜下風,更開創了人工智能的新篇章。

可是,在接下來的圍棋賽場上,類似“深藍”的暴力求解法似乎行不通了。

圍棋盤上有361個落子點,雙方對弈時有黑、白、空三種可能,對於計算機它的計算量則有3的361次方種可能,宇宙的原子數才只有10的80次方。

圍棋的陣地永遠不會被人工智能攻陷嗎?答案是否定的。

2017年5月,在中國烏鎮圍棋峯會上,圍棋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狗(AlphaGo)以3比0的得分大敗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柯潔。

這不僅是研發阿爾法狗的谷歌公司的勝利,更是人工智能的里程碑,最爲重要的是,阿爾法狗的工作原理或許是讓人工智能機器擁有人類智慧的密鑰。

阿爾法狗採用“深度學習”的方法,通過建立概率模型,從海量數據中,挖掘關鍵信息。阿爾法狗從剛研發出來時的圍棋小白“進化”爲戰勝柯潔的圍棋第一。它“學習”了上千萬的圍棋棋局,把大量矩陣數字作爲輸入,通過非線性激活方法,取權重,再生成另一個數據集合輸出。這已與生物神經大腦的運作機理十分相似。

另外,在運算能力上,昔日的計算機與當今的計算機早已不在同一個數量級上了。大家肯定聽說過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經過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性能每隔兩年翻一倍。

若是我們能回到幾十年前,一個智能手機的算力足以完虐那些“大傢伙”。世界第一臺計算機“ENIAC”每秒運算5000次,而新款蘋果手機,它的A13處理器每秒能運算1000000000000次。

最後,就是大數據。若沒有海量大數據作支撐,再強大的計算機也只能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我們每一次網購,每一次手機導航,每一次朋友圈點贊,甚至於每一次在手機上閱讀的文章,都源源不斷地匯入大數據庫。當我們下一次拿起手機時,人工智能就能把我們喜歡的科普文章準確地推送到眼前了。

精進的運算原理,越來越強的運算能力,隨時間增長的海量大數據。

人工智能通過圖靈測試會越來越容易,它們的“智商”會越來越高。若是真有一天,機器人“覺醒”了,要掌控地球資源,奴役或毀滅人類,那我們豈不……

好了,打住想象吧,前幾篇文章小編大書特書了人工智能的威脅,能有如此逆天的AI也是託了科幻電影的福。

誠然,若是計算機基於現在的馮·諾依曼體系結構,人工智能或許永遠不可能像科幻電影裏那樣不可思議。但它們仍會給我們如今的社會帶來巨大沖擊,甚至讓人無法在社會立足。小編坦言,已是“深受其害”。

我們下次再聊。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