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報版截圖

村名片

蓬溪縣明月鎮元壩子村屬典型的邊遠貧困村,交通不便,發展滯後。全村總耕地面積1561畝,其中田598畝、土963畝。有10個合作社,600戶1722人(其中:特困對象25人、低保戶67戶、殘疾人口 37人)。貧困村退出工作於2017年全面完成。2019年動態調整後,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3戶208人。2019年底,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

大事記

●2014年,元壩子村被評定爲省定貧困村

●2016年,引進四季陽光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水果470畝

●2017年,元壩子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2018年,發展慧明養殖、斌豪、海運、輝強等4戶家庭農場(到2020年已發展到8戶)

●2019年,新修村道路1.8公里,整治堰塘5口,硬化道路14.8公里,修建文化室、醫療衛生室和村活動陣地400平方米

●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67萬元

●2020年,投入40餘萬元,擴寬3.3公里村道路,修補100米村道路

元壩子村的產業基地。劉昌松/攝

脫貧致富經

蓬溪縣明月鎮元壩子村

種活“產業樹”集體經濟“開新花”

11月22日一早,蓬溪縣明月鎮元壩子村脫貧戶汪中全就來到地裏幹活。他熟練地將一個個成熟的柚子從樹上摘下,裝進大筐,用電瓶車載到不遠處的四季陽光種植專業合作社門口。“在合作社幹了好幾年了,一個月有一千多元收入。”汪中全開心地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元壩子村堅持黨建引領,種活“產業樹”,拓寬增收渠道,讓村集體經濟“開新花”,爲鄉村振興打下產業基礎,讓村民走上脫貧奔康路。

完善基礎設施 做優脫貧載體

“我是2016年返鄉創業的。在外打拼的時候,一直有回家創業的打算,但村子太偏,路也不好,沒法搞產業。”對於4年前的返鄉創業,四季陽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雷林記憶猶新。

元壩子村是典型的邊遠貧困村,距明月鎮7.5公里,距原回水鄉7公里,面積大,人口多,交通不便,發展滯後。

“公路不通,脫貧攻堅無從談起。任務重,等不得!”元壩子村第一書記吳科說,儘管存在重重困難,但決心已下,村裏立馬響起“轟隆隆”的機器聲。14.8公里的硬化道路,成爲元壩子村連接外界的大動脈。

對照貧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標準,元壩子村開展脫貧攻堅對手賽和“查問題、補短板、強弱項”活動,積極對接縣農辦、縣水務局、縣扶貧開發局等部門,協調項目資金,村裏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村容村貌越來越好。

狠抓集體經濟 拓寬增收渠道

不遠處,幾位村民正拿着鐵鍬和電鑽,忙着給果園打圍。等到圍欄打好,林下養殖業就能搞起來,村民又多了一項增收途徑。

四季陽光種植專業合作社水果基地種植有櫻桃、柚子、李子、柑橘等各類水果470畝,幾乎四季都有果子成熟,有發展採摘等鄉村旅遊的良好條件。

村民在四季陽光產業園裏採摘柚子。

“今年試搞了一次採摘活動,效果很好。”雷林告訴記者,水果基地爲村民提供了幾十個就業崗位,村民在這裏除草、打圍等,一個月能收入一千多元。

四季陽光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助農增收,是元壩子村通過抓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元壩子村還引進參埡種植專業合作社、慧明養殖家庭農場、斌豪養殖家庭農場等,帶領村民種植中藥材、發展養殖業,創品牌、搞加工,延長產業鏈,瞄準長、高、久產業,提升元壩子村經濟綜合實力。“2019年,村貧困發生率爲0%,集體經濟收入約8萬元,村裏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每年靠就近務工人均增收10000元。”元壩子村黨支部書記唐斌介紹。

緊扣主導產業 探索致富新路

初冬,山清水秀的元壩子村道路通暢,果園裏的果樹正和村民的希望一起蓬勃生長。

碩果滿枝頭。劉昌松/攝

“村裏的產業即將贏來第一波豐收,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好,村民幸福感很強,大家發展生產的勁頭高漲,天天想的都是如何安居樂業。”唐斌深知,種活“產業樹”更要“勤澆灌”,還要在“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元壩子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着力圍繞特色種植養殖方向,鼓勵和支持村民參與村集體經濟打造。

“村集體經濟才起步,下一步我們準備招引業主共同經營,尋找合適元壩子村發展的產業。”唐斌表示,未來,元壩子村將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堅持產業主導,持續助農增收,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讓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返鄉創業記

盤活500畝撂荒地

帶領鄉親奔小康

11月22日,記者從元壩子村蔣家埡口往下望去,晚熟柚子產業園裏,柚子掛滿枝頭,村民正在搭建柵欄;不遠處的500餘畝四季陽光產業園裏,柚子、李樹、柑橘、櫻桃樹鬱鬱蔥蔥……

在返鄉創業帶頭人雷林帶領下,元壩子村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生態農業,走上了致富奔康路。

上世紀初,19歲的雷林懷揣致富夢先後到廣州、深圳和成都打工。經過十餘年的打拼,事業初見成效。

2016年,常年在外從事紡織業的雷林回到老家元壩子村,成立蓬溪縣景秀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他帶領羣衆平整土地,修建公路,興建池塘,開墾山地種李樹、核桃樹、櫻桃樹、柑橘樹,發展立體種養。

創業伊始,父母極力反對、鄉鄰難以理解,雷林處處遇到坎坷。但他沒有放棄,堅持回到家鄉,開始漫漫創業路。

2016年9月,雷林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資11萬元,幫助家鄉修通道路,解決羣衆出行難問題。

“要改變落後面貌,必須靠產業帶動。”雷林投入資金200餘萬元,把全村10個合作社共500多畝撂荒地租賃下來,建立集特色經果林與鄉村旅遊於一體的現代觀光農業產業示範基地。後來,他又陸續投入300萬元,聘請農業專家把脈,因地制宜栽種核桃、黃桃、李子、柚子、櫻桃等優質果樹,讓全村200餘戶貧困戶既得到土地租金,又可以就地打工增加收入。

貧困戶唐永建常年在產業園裏務工,負責除草、施肥、管護果園,每個月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像唐永建這樣常年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有20-30人,其中貧困戶有四五個。”雷林說,看到鄉親們靠勞動鼓起了腰包,住上了小洋樓,感到由衷的高興。

“做農業,投資大見效慢,但只要堅持就是勝利。”雷林說,“通過農旅結合助力鄉村振興,讓鄉親們富起來,共同過上小康生活,就是我最大的願望。”

村民安裝果園基地防護欄。劉昌松/攝

百姓幸福事

就地務工有收入

孩子就學有保障

“政策越來越好,我們喫、穿不愁,住房、醫療、孩子上學都有保障。”面對記者,元壩子村貧困戶汪中全堅定地說,“生活越來越好,我們貧困戶要和黨委政府擰成一股繩,同心協力奔小康……”

今年47歲的汪中全,2014年被評定爲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汪中全母親常年患類風溼,妻子患高血壓,長期喫藥看病。加上兒子念初中,女兒讀高中,全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面對困境,汪中全不等不靠,和家人一起,通過就近務工、政策幫扶等方式,努力擺脫貧困。汪中全夫婦在本村的四季陽光種植專業合作社務工,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女兒通過努力考上綿陽師範學院,現在綿陽教書;兒子長大成人,外出務工,幫助家裏減輕負擔。

2016年,汪中全一家順利脫貧。如今,汪中全一家的生活越過越好,正朝小康生活的目標奮進。

人物訪談

立足長遠鞏固成果無縫銜接鄉村振興

——訪明月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鄧孟文

“我們不僅要堅定信心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更要立足長遠,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無縫銜接鄉村振興。”明月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鄧孟文告訴記者,明月鎮一直將“鄉村越建越美,百姓越過越好”作爲工作的重中之重。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四個提升’,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進行深度融合,確保脫貧成效更好,羣衆幸福指數更高。”鄧孟文信心十足地說,一是提升產業發展實效,加快規劃建設“一區三帶七園N基地”,以盟遂合作鄉村振興示範區,遂西高速、全市現代農業園區一體化大環線、縣城農旅環線三線建設爲主線,整合優勢資源,優化佈局,打造明月品牌產業,進一步推動羣衆增收致富。二是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立足全域,通盤規劃、多方籌措、綜合施策,打造快捷交通體系,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提升場鎮整體形象及綜合實力,進一步提高發展承載能力。三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大力開展環境整治,推進場鎮治水工程,進一步打造水美新村、生態新村建設。四是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深化鄉約銀行“七積”模式,激發廣大羣衆內生動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實現基層高效治理。

來源:全媒體記者 姜茜陽

責編:林 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