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運動的形式很多,從打球、跑步、游泳、騎車乃至跳舞、散步、遛狗和做家務,只要能夠動起來就對身體有好處。儘管如此我們也不難發現,同樣的鍛鍊方式,有人收穫了健康的身體,有人卻反而因此落下了一身病,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很顯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還可能身患不同的疾病,甚至所處的年齡段也不同,因此要求的運動形式和運動強度也不同。如果沒有選擇好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很可能得到的就是適得其反的鍛鍊效果。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職業運動員都會落下一身的傷病,有些人不得不提前結束自己的運動生涯。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參加體育運動的目標當然不是獲得什麼好成績,而是爲了強身健體,也是爲了愉悅身心。怎樣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適合我們呢?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建議,對於一個身體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每週參加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育鍛煉,就能起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如果能夠長期堅持這樣的體育鍛煉,除了可以起到強身健體和愉悅身心的作用外,還可以預防很多慢性疾病的發生。

大多數健身專家都建議,每週150分鐘的運動時間,最好能夠分配到3-5天中去,也就是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運動5天。所謂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一般意義上指的就是運動後身體微微出汗、呼吸和心率比平時加快30-50%的程度。人們在運動後不會感到過度疲憊,也不會感到強烈的肌肉關節痠痛,也可以作爲衡量運動強度的輔助標準。我們前面提到過,每個人的健康狀況不同,還可能存在某些疾病隱患。因此我們還需要注意運動中有沒有以下情況的出現:

1、運動中出現嚴重的呼吸急促狀況,停下來後不能在15分鐘內恢復正常;

2、運動後感到身體極度疲乏,甚至影響到正常的活動與休息,運動1-2小時後仍感到無法恢復正常的體力;

3、運動中或運動後發生持續的疼痛,如胸痛(胸悶)、手臂痛、下巴痛、肩頸痛、後背痛等,並感到隱隱的壓迫感;

4、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持續的頭暈、眩暈感、視物不清或語言理解或表達困難等;

5、運動後出現關節或肌肉疼痛或者疼痛持續加劇等。

一旦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或者其他讓您感到明顯不適的症狀,就說明您的運動過量了,或者您參加的運動形式不適合您。對於某些特殊人羣,如“三高”人羣、罹患心臟病、腦血管病、關節肌肉疾病和肝腎功能不全者,在參加體育鍛煉之前最好能夠仔細地諮詢一下醫生,以免出現不可挽回的意外傷害事件。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鍛鍊身體都要遵循循序漸進和量力而行的原則。我們的身體自己就會發出很多信號,自然會告訴我們哪些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是適合的。不要忘了,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除了要增強我們的體魄之外,還應該能夠愉悅我們的身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