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汪寶生:穿透故土文學的尋根之旅

早些年,蕪湖一幫文人辦了個《淬劍池》文學網站,談正衡是文學版塊的大版主。當時,我在溫州編雜誌,或許是遠離故土的原因,內心偶感孤獨寂寞。閒下來的時候,我就會鑽進《淬劍池》裏飽和一下精神。

2008年夏,汶川遭遇了大地震。那年高考後,談正衡在他負責的晚報《民間語文》副刊搞了一期高考作文試水專版。結合汶川地震,我寫了一篇《帶着感動出發》的稿子發給了他,這才與他有了一次以文會友的機會。

從報社退休後,談正衡一直勤奮著書。《芙蓉女兒》是他去年底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主要圍繞陳采薇、李芙初、陶婕、傅菊英等人物開展敘事,小說中幾位女性的生活原型來源於談正衡身邊的親人。隨着情節的鋪展,作品中的人物也跟着活了起來,小說的真實感得到更進一步凸現,從而更賦有藝術感染力。體現出了作者對故土、對前輩、對當時社會背景和狀態的一種感懷。在這種真實寫作的背景下,使《芙蓉女兒》成了一部恢宏的、激盪人心的、還原歷史本真的非虛構體長篇小說。

可以說,《芙蓉女兒》稱得上是一部地方史,也是一部尋根文學作品。是談正衡傾情打造的一部力作;是一部對南陵地方歷史深度叩問和深沉解密的文學作品。是一部作者與故鄉、與親情的一場精神對話。小說經過談正衡充滿深情唯美的敘述,似一幅歷史畫卷徐徐展開。那些曾經熟悉的親情、鄉情通過作者以書寫的方式觸摸,讓人感受到一種無法割捨的精神血緣關係。

追求真情寫作,真實寫作是談正衡一貫的創作理念。《芙蓉女兒》是源於他岳母真實的歷史追憶。以女主人公李芙初爲敘述視角和人物的貫穿性,通過她的經歷和記憶,講述了抗戰時期發生在南陵的歷史和身邊人物的真實事件。從李芙初牽引出同母異父的姐姐黃浣蓮,以及好友傅菊英、陳采薇的故事,堂妹小芙子以及母親的故事,還有姐姐同事陶婕的故事。反映了幾位女性的愛恨情仇和生活苦難。作爲小說中的人物,李芙初從少女到出嫁,一直是一個可愛淳樸又有教養的女孩子。身爲湘軍將領李成謀的曾孫女,在她身上並無一絲驕縱和恃寵的秉性;她經歷戰爭的血與火,在戰爭的苦難面前依然保持着平和的心態。

小說圍繞李芙初的敘說來構建人物故事的,李芙初的同母異父姐姐黃浣蓮是一個性格獨立的知識女性,後來成爲一個教書育人的老師,到最終成爲共產黨的圈內人士,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可敬的印象;陶婕是小說中一個形象較爲鮮明,長相俊俏的美術老師,一個容易被權欲和錢欲俘獲的女性,在抗戰中沉淪,成爲僞軍司令張昌德的姨太太,獲得了張饋贈的大量地產和房產,抗戰勝利後受到了懲罰,由此變得內心無比失落和頹喪。

小說《芙蓉女兒》通過李芙初的眼光,剖析和批判了人性的淪喪,同時,批判中卻又有着同情,內心充斥着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同情。傅菊英,愛情的魔力竟然讓她愛上了一個受傷的國軍排長,她本是一個柔弱的女孩子,爲了愛竟義無反顧做出如此驚人之舉,從柔弱的性格到做出的剛毅和果敢。其行爲令人油然而生出敬意。小說中,采薇是作家描述最多的女性,雙眸如秋水,性感且風韻的身材,她的美豔、文才以及叛逆的情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造化弄人,當采薇毅然撲進她心中的英雄袁佩璋懷中,註定了她人生悲劇的開始,這樣的情感結局給讀者帶來的是內心的悲憐。在作家眼裏,小說不應該是虛假編織的贗品,它的生命力依賴於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

《芙蓉女兒》是一部圍繞20世紀四十年代末,發生在南陵大地上的故事爲拓展的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抗戰時期幾位女性特別的人生,故事情節既有以豎線爲脈絡的綿長深厚,又有以橫線爲密度的經緯交織,反應了小說人物在當時境況下的面臨的人生艱難困苦,因此也更增添了《芙蓉女兒》的輜重和厚度。

人物傳記和回憶錄是一種獨到的文學體裁,真正想把這種文學紀實體寫好、寫的精緻、寫的耐讀是非常有難度的。《芙蓉女兒》是一部根據生活原型創作的長篇小說,真實的人、真實的事,才帶給讀者真實的閱讀感。從《芙蓉女兒》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從中梳理出歷史、現實和女性這樣的關鍵詞。讓讀者結合個人的閱讀感悟進行一番細緻入微的思考。

這些年,作家談正衡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優秀文學作品,這得益於其深厚的生活積累和勤奮的創作實踐。在小說《芙蓉女兒》中,作家對小說中的生活場景把握之精到、地域語言運用之嫺熟、人物形象塑造之生動,如果沒有長期的創作實踐和厚重的生活積累,是寫不出這般跌宕起伏的好作品。 

厚重的歷史感和使命感是《芙蓉女兒》的突出特點,作者從歷史的維度入手,書寫跌宕起伏的人物生平,和對現實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現給讀者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在創作形式上,爲了寫好這本書。據我所知,談正衡也做出了大膽創新,他以章回體或借用民間文學的形式,展現給讀者一個耳熟能詳的歷史場景。除了岳母口述提供的寫作素材,談正衡還採訪了衆多的知情人和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

只要下足功夫,加上手裏有面粉,肯定能蒸出一籠你喜歡喫的饅頭。我是這樣肯定談正衡的寫作恆心和狀態,非虛構寫作存在的難度就是作家要不要融入到所寫的情景場、人物場、生活場景中去?這既涉及到作品的思想深度,也影響到讀者對作品的審美效果。

讀者是很看重閱讀體驗的,作品的氛圍營造,對讀者的閱讀體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無論作品中表現的生活離讀者自身的生活有多大距離,好的文學作品都應該是能把讀者帶入更深沉的境地,讓讀者容易進入作品的情境之中。讀者會下意識地認爲你的寫作很客觀。一旦讀者抱着這種閱讀心態看你的作品,那麼你作品的感染力就會增添很多。

小說《芙蓉女兒》創作特別注重的是人物塑造,發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都是真實的。作家並沒有以一個旁聽者平鋪直敘,如果那樣將會泛泛無味。而是用“在場”這種方式去敘說,這樣就增強一種現場見證的敘事效果,情緒抒發,觀點表達,像燃燒的火苗點燃了讀者的心智和內心的情感。

《芙蓉女兒》是一部具有史詩氣質的作品,它的歷史跨度大,從抗日戰爭到解放前後,勾勒了抗戰至解放前南陵歷史的重大變遷,不失爲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這部小說大氣磅礴,無論其深度、廣度和理想精神在同類型小說中,都有其獨到之處。小說的語言像一把鑰匙,以還原真實的歷史現場,行雲流水般的情節結構,以及飽含着憂傷的人性之美,引領着讀者朝着縱深方向去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