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爲什麼會有人喜歡給別人瘋狂“安利” | 同伴認同感

原創 L 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

@Yeeow

作者/ L

編輯/ 驚蟄

美編/ Dora

■■■

小丘的室友小A,最近因爲被別人不斷安利而苦惱,起因是小A並不能喫辣,但小丘的另一位室友小B卻無辣不歡。每次小B喫辣的時候,都會嘗試向小A安利各種辣的食物,小A也都會因爲喫辣無能而委婉拒絕。但隔一段時間之後,小B還是會繼續向小A安利喫辣的快樂。直到上週,小丘和小A一起去團建喫火鍋,路人小C也開始向小A安利辣鍋,並不斷慫恿他嘗一嘗後,小A徹底忍不住了,發出了直擊靈魂的咆哮:“爲什麼他們都向我安利喫辣啊!”

我們先來聊聊“安利”這件事!(此“安利”非彼“安利”)

“安利”,是如今的常用詞之一,原義是指直銷品牌安利,而如今主要指因爲自己很喜歡而真誠地向他人推薦的行爲,用法包括但不限於“這個劇超好看!安利給你!”、“給你賣個安利”的表達。現在我們所說的安利行爲,其實更像是一種利他行爲,即對他人有好處,而對自己沒有任何明顯益處的自覺自願行爲。

@Yeeow

那到底爲什麼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向他人安利東西呢?有以下幾點解釋:

獲得羣體認同感

之前的研究認爲,安利這種利他行爲是天生的,即人們都有向別人分享快樂的天性,但最近的研究卻證明並非這樣。其實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生活在某個羣體——即具有共同的目的和心理需要的人羣結合體中的。向這個羣體中的其他人安利自己很喜歡或者已經做過的事情,可以增加他們和我們做相同事情的概率,從而增加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程度,也會導致人際吸引,人際吸引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親和的現象。在羣體成員的活動中,人們傾向於和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因爲彼此相似的觀點會被當成是對彼此的支持。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成員喜歡一起行動,這比獨自一人行動更有效,也更令彼此心情愉悅。

這同樣也是獲得“同伴認同感”的過程,同伴認同感是指同伴在對某個事物的認知和評價上保持一致的情感。形成較高的同伴認同感,有助於減少在羣體中欺負行爲的發生,提升我們在羣體中的安全感,也保證之後可能發生的人際衝突能夠以恰當的方式得到解決。同時,這也有助於我們人際關係的習得,使我們更容易獲得羣體成員的支持。這樣來看,在自發的安利行爲背後,暗藏着很多我們都沒有意識到的小心思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滿足人際需要

同樣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把東西安利給他人,其實是一種製造共同話題的行爲,而製造共同話題可以看作是對人際關係的維護過程。美國心理學家舒茨對於人際關係中的需要提出了“三維人際需要理論”,他認爲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有三種需要: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安利行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時滿足這三種需要,向他人安利東西的同時也表達了願意與他人溝通、融合的意願。

上文中也曾提到,向他人賣安利可以增加他人和你做同一件事的概率,這可以理解成,你其實在發送“我願意和你成爲一個羣體”的信號,這能夠滿足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願意與他人交往,並建立和諧關係的需要,即包容需要。

我們向他人安利事物,同時其實也會對他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如果安利成功影響還會更大,這可以滿足我們的控制需要。這其實也滿足了自我價值感,讓我們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除此之外,安利過程是我們向他人表示親密和關心的一種方式,滿足了我們在感情的基礎上與他人建立並維持聯繫的情感需要,畢竟我和你好,我纔會把我喜歡的東西推薦給你呀~

所以在安利過程中,我們和他人之間的社會需要都能夠得到滿足,這像是一個正反饋調節機制,促使我們不斷地向他人安利東西。

@Yeeow

形成好的社會印象

除此之外,安利行爲本質就是和他人分享、推薦好物。由於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樂於與他人分享,所以“與他人分享”這個行爲,我們會默認它是一種良好的品質。社會印象形成的加法模式認爲,人們將獲得的信息進行相加,在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社會影響,即如果瞭解到一個人的優點越多,我們對這個人的印象就會越好,而經常向他人安利(具有“樂於分享”這一優點)的人就會給他人形成好的社會印象。不僅如此,向他人安利的那個東西同樣也會樹立自己的好形象,比如,如果你經常向他人推薦書籍,他人就會留下一個你喜歡讀書的好社會印象。

@Yeeow

但有時候我們給他人安利東西卻會適得其反,比如文章開頭小B和小C向小A進行的安利,顯然就沒留下好的社會印象。

這告訴我們,安利也要講究一定的策略,不僅讓他人喫下你的安利,而且同時彼此都能感到快樂。所以我們在向他人安利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強行安利。你還記得小時候父母會半嘮叨、半強迫地讓我們喫不喜歡的菜嗎?這大概是我們最早、也最多接觸到的強行安利了(媽媽看到這裏打我的時候輕一點!我真的是被自願的!)。而且要注意尊重他人的選擇和習慣,不侵犯到他人的人際邊界線,比如在開頭的例子中,小B和小C如果能夠尊重小A不喫辣的習慣,最後的結果就會變得愉快很多。最後,我們在安利的時候要平等地賣安利,拒絕高姿態兜售安利,此處向大家展示一個錯誤案例:“什麼?你連學校心理中心的公衆號也不看,你簡直太垃圾了!”。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