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老人爲激活社保卡被抱起刷臉”的事件風波未平,另一則“老人冒雨交醫保被拒收現金”的視頻又引發熱議。在網絡熱傳的視頻中,老人冒雨來交醫保,卻被現場工作人員告知“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老人年事已高,對於工作人員提出的要求顯得茫然而無助。

目前,上述兩位老人遇到的麻煩都得到了解決,但假如沒有這兩段廣泛流傳的視頻、沒有廣大網友的監督,他們的難題解決起來未必如此輕鬆。

94歲老人爲激活社保卡被抱起刷臉。

隨着移動支付、人臉識別等新型技術發展得愈發成熟,銀行、醫院等很多窗口行業爲了讓工作方式和服務方式更加智能,紛紛將窗口改造升級,但這在方便了大衆的同時,也給那些不會上網、玩不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帶來很多困擾。這些原本是爲了便民而進行的技術升級,卻給不瞭解新技術的羣體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無形的障礙。科技的確能改變生活,但我們在不斷追逐着生活智能化、便捷化的時候是否又想過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新技術是否足夠人性化?是否能滿足一切人羣的需求?

其實,老年人因不熟悉新的辦事方式,面對高科技可以說是舉步維艱。乘公交車無法出示健康碼被拒載、營業廳繳費支付現金遭拒、在超市等使用現金受阻......這樣的情況近年來屢見不鮮,老年人們正在慢慢被新技術拒之門外。

在這些案例中,有些人將矛頭指向了工作人員,認爲是他們缺乏服務意識,才導致了老人的不便。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工作人員在服務中的確有些不近人情,但在許多情況下,技術已經爲他們塑造了難以變通的嚴格工作流程,即便工作人員有心通融也無能爲力。與其苛責工作人員是否過於怠慢,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如何爲特殊人羣在數字技術的浪潮之中保留一個“緩衝地帶”,讓技術真正成爲爲人服務的工具,而不是冰冷的“一刀切”標準。

無錫火車站設置無健康碼通道。

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並不是毫無辦法。例如前段時間一些地區開設的“無健康碼通道”,既不影響疫情防控,又能滿足無健康碼人羣的出行需求。回到“老人交醫保被拒收現金”的事件上,開闢綠色窗口、由專人統一代收繳費,甚至上門服務,無論是更加傳統或者更加智能的方式,似乎都可以輕鬆解決老人的問題。

科技進步無疑是一件好事,但爲人服務的技術不該成爲阻礙人的壁壘。當老齡化社會遭遇“掃碼時代”,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矛盾纔是我們應當關注的重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們在享受智能時代的快節奏生活時,也要對慢節奏生活的老年羣體多一份耐心和體諒。

作者:李靜雯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