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國產劇羣魔亂舞。

雷劇,一部接一部。

繼新版《鹿鼎記》《雷霆戰將》後,又出現一位失心瘋選手——

《情深緣起》

說來奇怪,這是一部兩年前就開拍的陳劇

籌備之初,曾引發萬千期待。

因爲,它來頭真不小。

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

製片人,是瓊瑤的兒媳婦何琇瓊。

導演,是金雞獎最佳導演楊亞洲。

主演陣容更有看頭,劉嘉玲、蔣欣、鄭元暢、郭曉東……

爲了表示一定拍好的決心,出品方起初直接起名《半生緣》。

詭異的是,這劇拍着拍着,就沒消息了。

期間,經歷了改名、撤檔、改網播等等遭遇。

突然就在幾天前,悄無聲息地開播了。

發生了什麼?

開拍之初,口號喊那麼響亮。

怎麼到了播出的時候,反而一聲不吭,如此低調?

香玉看完第一集就明白了——

這是一座「爛尾樓」!

有多爛?

首播當天,主演劉嘉玲的女學生造型,直接被罵上熱搜

豆瓣700多條短評裏,1星差評鋪天蓋地。

從演員的表演、造型、配音到劇情改編,幾乎全被網友推翻。

甚至有人說,看完《情深緣起》覺得張一山版《鹿鼎記》也沒那麼差。

出品方也知道,低分會勸退一大波觀衆。

所以,豆瓣條目遲遲不開分

但,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今天,香玉就要掀開它的遮羞布。

《情深緣起》對小說的魔改,是一大吐槽點。

在展開討論前,咱們先簡單回顧下原小說。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

故事發生在舊上海,南京富家子弟沈世鈞,愛上了出身貧寒的顧曼楨。

二人有緣無分,一直擦肩而過。

顧曼楨的姐姐顧曼璐,中學輟學養家,做歌女賺錢。

結婚後爲討好丈夫祝鴻才,她不惜犧牲妹妹的幸福,強迫她爲祝鴻才誕下一子。

作爲張愛玲的代表作,《半生緣》通過幾對年輕人的癡愛怨情,說透了人心險惡和世態炎涼。

因此,自然成了影視改編的「香餑餑」。

在《情深緣起》之前,已經有兩部影視化作品

1997年許鞍華執導的電影《半生緣》,2002年胡雪楊與王重光拍攝的電視劇《半生緣》。

不過,改動最大的,當屬《情深緣起》。

雖然,它延續了小說的主要情節,但把人物設定,幾乎全改了一遍

小說中的顧曼楨,是個善良單純的女生。

爲了突出這種單純,本劇給她強行改成聖母人設

開場,顧曼楨(蔣欣 飾)看到公司外,有工人示威。

得知是公司拖欠工錢,致使工人沒錢看病後。

她的第一反應,卻是指責工人:

「有你們要錢的時間,他命都會沒有的。」

但問題是,他們拿什麼錢去救命呢?

工人一聽當然更生氣了,直接罵她是老闆的走狗,爲黑心資本家說話。

而顧曼楨,依然對尖銳的勞資衝突視而不見,反倒打起了苦情牌:

「我們喫苦受累,不就是爲了讓家裏人喫飽穿暖,讓孩子有學上嗎?所以更應該保住性命。」

如此避重就輕、轉移重點,這不是單純,而是愚蠢。

這部劇對顧曼楨的改編,還不止這些。

爲了強調她的悲劇宿命,把小說中的弟弟提前寫死了。

於是,她每次「不由自主地」提起家庭時,都顯得楚楚可憐

男主角沈世鈞(鄭元暢 飾)的人設,也改了。

書中的沈世鈞,性格有些軟弱,這間接促成了他與顧曼楨的錯過。

而本劇中的沈世鈞,則成了一個主動出擊的癡漢

聽到顧曼楨那番聖母發言之後,他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她。

兩人的關係,就像開了8倍速一樣進展迅猛

還沒見過幾次面,沈世鈞就對曼楨說:

「我只信你,我只相信你說的是非黑白。」

起初,香玉還覺得,或許是這個版本想給感情線添加一些現代氣息。

可是,看到後面,越來越不對勁。

二人相愛後,立刻進入了瓊瑤劇模式

一把鼻涕一把淚,互相嘶吼着無病呻吟的矯情臺詞。

完全丟掉了張愛玲作品原有的細膩情感。

至於姐姐顧曼璐(劉嘉玲 飾)的人設,改動也不小。

小說中,她是個二流交際花,頗有心機,但也身不由己。

雖然出入風月場,但內心其實很渴望擁有平常人的幸福。

而這部劇把她改成了一個稱王稱霸的舞廳大姐大

仗勢欺人,飛揚跋扈,還挺樂在其中。

不僅如此,顧曼璐犧牲妹妹的動機也被魔改了。

小說中,她是因妒生恨,動了打碎曼楨幸福的邪念。

這是整個故事裏,最有悲劇性、戲劇性的一場情節轉折,把人性的深幽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該劇,把它改成了一場意外

顧曼璐因爲意外流產備受打擊,纔想到把妹妹送入虎口。

這麼一改,完全沒了那股蒼涼和諷刺。

《情深緣起》做的這些魔改,有一個共性——

強行激化矛盾衝突

但每一筆改編,都離《半生緣》越來越遠。

除了劇情大致走向之外,幾乎聞不到什麼「張味」。

只能時不時用人物內心獨白的方式,來找補點文學氣息。

卻顯得畫風割裂,尷尬無比。

《情深緣起》的另一大槽點,就是選角

有人形容,看完該劇,覺得《第一爐香》的選角也沒那麼差了。

說的是誰呢?

劉嘉玲

她飾演的顧曼璐,中學就輟學去做了暗娼。

被迫賣身養家,可憐;

親手葬送了妹妹的人生,可恨。

這是一個充滿了悲劇色彩,被社會陰暗面吞噬的人物。

但劉嘉玲的處理,霸道有餘,而悲涼不足。

她更像是一個叱吒風雲的黑社會大姐頭,而不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受害者。

劉嘉玲早在經典電影中,證明了自己的演技和個人魅力。

但就事論事,她並不適配這次的角色。

扎雙馬尾,穿學生服,不僅不顯年輕活力,還相當彆扭。

對角色的演繹,也受到編劇魔改的影響,而徹底跑偏。

55歲的劉嘉玲跟37歲的蔣欣同框,不像姐妹,倒像母女。

在選角問題上,《情深緣起》真該向前輩學習學習。

在1997年版《半生緣》中,35歲的梅豔芳和29歲的吳倩蓮,光看外形就很像姐妹了。

在2002版的《半生緣》中,27歲的蔣勤勤搭配26歲的林心如,雖然年齡接近,但氣質契合角色,效果也不錯。

相較之下,蔣欣飾演顧曼楨,問題相對少些。

大多數戲份中,她的情感、表演都還算到位。

倒是跟她演情侶的鄭元暢,經常接不住戲。

二人沒有CP感,常常是一方眼含熱淚,而另一方在莫名咆哮

各演各的,沒有火花。

有幾個片刻,鄭元暢的臉上,甚至出現了那麼點馬景濤的神韻。

更令人困惑的是。

沈世鈞跟好朋友叔惠的互動,反而更有CP感。

喜怒哀樂,都自然些。

就目前來看,選角唯一沒有突兀感的,是郭曉東飾演的祝鴻才。

從外形來看,雖然他不像書中寫的,「眼睛小小的,笑起來像老鼠。」

但表演足夠油膩。

尤其那點頭哈腰的模樣,讓你看一眼就渾身發抖。

魔改、選角這兩大硬傷,給《情深緣起》定下了雷人的基調。

而細節,同樣是錯漏百出。

拿演員原聲出演這一點來說,效果還不如用配音。

按照人物設定,顧曼璐和顧曼楨是安徽人,沈世鈞是南京人。

他們生活在上海,偶爾還會說幾句滬語。

但劇中,卻摻雜着各地口音

蔣欣說普通話、劉嘉玲說港普、鄭元暢說臺普,聽起來非常出戏。

後期特效,似乎做着做着就沒預算了。

有一幕是顧曼楨深情地望着窗外,跟沈世鈞說:「你看,太陽。」

畫面一轉,這太陽明顯是劇組的打光燈客串的

更離譜的是,臺詞無邏輯

有一次,沈世鈞帶顧曼楨下館子。

一進門,就碰到了一幫熱情同事:

「一起喫吧,小籠包喫不喫?」

只想沉浸在二人世界的沈世鈞,拒絕了邀請。

轉過頭跟顧曼楨說:我點的肯定比他們好喫。

結果,他點了跟同事一模一樣的小籠包和陽春麪

所以,好喫在哪兒?

另外,傳言這部劇大刀闊斧刪掉了12集,所以劇中經常出現明顯的刪減痕跡

嚴重到已經影響了劇情的流暢性。

比如這個片段,大家猜猜是啥意思。

看懂了麼?

沒看懂就對了。

胡亂堆砌反應鏡頭,卻不交代關鍵信息。

只有通過曼楨的後續舉動,才能推測出,這場戲演的是曼璐拿玻璃渣子威脅別人。

說到這裏,香玉似乎理解《情深緣起》改名的原因了——

心虛

但改名,就可以躲避問題嗎?

從籌備到拍攝再到播出,問題層出不窮,但還是要湊出個成片來糊弄觀衆。

說到底,這是態度問題。

誰都知道,張愛玲的作品,很難影視化。

因爲她的小說並不重情節,而是重氛圍、情緒的營造。

癡男怨女,亂世浮生,寫盡了人生的華美與悲涼。

難度高,但不代表沒人能拍好。

許鞍華執導的《半生緣》,就獲得了影迷和張迷的好評。

幾十萬字的小說,改編成126分鐘的電影。

許鞍華上來就做了減法,突出重點

把許叔惠、石翠芝的感情線,長輩的恩恩怨怨等等情節,一筆帶過。

只抓住一條主線——沈世鈞與顧曼楨的愛情悲劇。

本片最被盛讚的,自然是神選角

吳倩蓮版顧曼楨,溫婉大方、靈活俏皮,正符合書中外圓內方的人設。

梅豔芳版顧曼璐,風騷、世故、精明,甚至不近人情。

黎明版沈世鈞,幾個眼神就傳遞出人物謹小慎微的性格。

葛優版祝鴻才,更符合書中「笑起來像貓,不笑的時候像老鼠」的描寫。

當年,吳倩蓮憑本片提名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而梅豔芳成功斬獲最佳女配角

她精準地利用微表情,來傳遞顧曼璐的內心戲。

開始的風情萬種。

中間的悲痛欲絕。

再到後來,因妒生恨而黑化,卻又良心不安。

許鞍華懂得調教演員,更懂得化用影像本身的魅力。

她將張愛玲用文字描寫出來的氛圍感,轉化成電影畫面的色彩。

所以,影片全程都籠罩在一股昏黃的色調中。

尤其是結尾那場世鈞、曼楨的重逢戲,夢境般迷離。

許鞍華的野心,還不止於此。

她還加入了書中一些沒有的橋段。

比如結尾,透過主人公的內心旁白,對人物的走向做出了不同的假設。

「如果我跟世鈞真的結了婚,生幾個孩子,那一定不會是個故事了。」

許鞍華這版《半生緣》,已經是23年前的片子了。

當年,她拿着區區1100萬的預算,拍了3個月,就入圍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現在,影視圈動不動就投資上億,也有了更先進的拍攝設備,更方便的拍攝條件。

卻只能把《半生緣》拍成瓊瑤劇

換句話來說,一開始就是想拍成一部瓊瑤劇。

因爲,它能進入更下沉的市場。

製造更勁爆的網絡話題。

挑動更激烈更直白的情緒。

但這都與張愛玲的原著,再沒有關係了。

可悲可嘆的是。

現在的觀衆,似乎也越來越難沉下來欣賞好作品。

讓這些居心不正的劇方和平臺,有了可乘之機。

回頭再想,《情深緣起》爲什麼選在今年播出?

無非是想趁張愛玲誕辰一百週年,再蹭一波熱度。

但,張愛玲的小說,不需要這樣崩壞的改編。

而作爲觀衆的你我,也該向雷劇堅決說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