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德雲社越來越火,對於相聲這門藝術的表演形式上,逐漸出現了一種聲音,後來被冠之以“雅俗之爭”的稱呼。

時至今日,相聲的高雅和低俗之爭依舊不斷被提起,即使相聲行業中人也不斷的對此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實際上,所謂的雅俗之爭根本是個僞命題,從相聲本源的角度來看,相聲從來就不是什麼廟堂文化,而是產生於最草根民間的藝術形式,和所謂的陽春白雪,根本不搭邊。

刻意拔高相聲到高雅的地步,本質上可能還是因爲有些相聲演員,對行業欠缺點自信心,想着用這種方式來抬高自己。

郭德綱一番對雅俗的解釋非常精彩,所謂的俗,不是低俗,而是通俗,俗要俗的那麼雅,雅要雅得那麼俗,相聲太雅了就沒人聽了。

無獨有偶,一代相聲大師馬季生前也對相聲本質的技巧,有過一段精彩描述,如果單純從這個觀點來看,馬季先生也認爲,相聲並非什麼高雅的文化。

常派相聲作爲相聲行業的三面旗幟之一,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常派相聲名家輩出,爲相聲的繁榮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正因爲如此,常派才得以成爲公認的相聲三大家之一。

馬季先生認爲舞臺上的倫理哏,是相聲技巧最原始的東西,也是最原始的一種表達方式,他舉了兩個常派相聲的倫理哏爲例。

第一個例子是常連安先生給小蘑菇捧哏,小蘑菇打着板唱數來寶:你這個奶,怎麼這麼鮮,留着就爲常連安。

常連安馬上搖頭:不不,我不喝。

第二個例子是雙簧,坐在前臉逗哏的演員搖頭晃腦道:我爸爸是賣笤帚的。這個時候常寶華,那時候還是小孩,扛着大笤帚就走上舞臺,並且喊:賣笤帚嘍。

時隔多年之後,馬季對這兩個包袱依舊記憶猶新,並且對此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如果從包袱本身來看,確實不是什麼太雅的包袱,但是仔細一琢磨,所謂的俗不傷雅不正是這樣表現的嗎?

總而言之,真正的相聲包袱,不能大俗,也不能大雅,真正能夠做到俗不傷雅纔是絕妙的好包袱。

可能這也是一代相聲大師馬季心中最好的相聲表現手法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