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影響前所未有,信息化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加速步入智能互聯、融合創新、全域賦能階段,引領創新、驅動轉型、助推高質量發展的主導作用更加凸顯。

“十四五”時期我國信息化發展重點方向

“十四五”時期,我國信息化發展面臨新階段、新機遇、新挑戰、新問題等一系列新情況,應該立足於服務國家戰略大局,以充分發揮信息化創新引領、賦能全域作用爲主線,統籌考慮安全與發展、自主與開放、政府與市場、城市與鄉村的關係,着力補齊短板和前瞻佈局,加強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和產業化;着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着力以信息化穩定和擴大就業,增進民衆福祉;着力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着力擴大信息消費有效供給,釋放內需潛力;着力縮小數字鴻溝,統籌推進數字鄉村和智慧城市建設。進一步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持續釋放數字紅利,讓信息化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爲全面開啓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提供強大動力。

(一)加強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和產業化

遵循技術發展規律,體系化梯次推進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創新突破,促進產業應用與研發創新有序銜接。一是加快核心技術補齊短板。提高基礎軟件和重點應用軟件自主研發水平。以雲計算爲突破口,推進雲操作系統、嵌入式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及相關領域的應用軟件研發。依託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面向重點工業領域工業軟件。二是強化戰略性前沿技術佈局。着眼長遠發展,建立關鍵共性技術體系,加快提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無人駕駛、區塊鏈、量子通信等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推進量子計算、衛星互聯網、類腦計算等新技術佈局。三是建設先進的信息產業體系。提高產品服務附加值,推動信息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遷移。圍繞5G規模商用發展信息通信業,加快信息服務向5G演進升級,推動面向未來應用場景的有線與無線通信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製造業,注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高清顯示、物聯網等產業鏈構建,推動產品、模式、業態創新湧動。做大做強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強化技術投資保障和開源生態構建。四是打造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協同互動與高效銜接,引導和支持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暢通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轉化通道,推動龍頭企業雙創平臺建設,打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共生的“雙創”新格局。

(二)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的部署建設與演進升級

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牽引作用,統籌部署泛在感知的網絡設施,有序推進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一是全面加快5G商用部署。加強5G網絡建設,實現城市、縣域和鄉鎮的全覆蓋。加快產業化進程,加大5G研發和創新支持力度。推動5G與垂直行業深度融合,探索新需求、新技術、新模式,重點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二是升級窄帶物聯網技術應用。圍繞NB-IoT產業核心環節,研究物聯網平臺化智能感知終端平臺系統架構技術、多源感知信息智能處理的軟硬件融合片上系統技術等。三是推動工業互聯網縱深發展。以平臺爲中心,輻射帶動工業互聯網全鏈條發展,通過平臺的建設迭代牽引數據採集、網絡接入、安全防護、應用開發等各產業鏈條協同發展,帶動提升平臺供給能力。以應用爲先導,循序漸進打造多層次平臺體系,建立涵蓋生產全流程、全環節的一系列平臺解決方案。

(三)建立互惠共享、安全高效、開放有序的數據資源體系

信息化開啓以數據的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爲主要特徵的智能化階段,應加快建設高質量的數據資源體系,全面推進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和開發利用,充分挖掘數據資源價值。一是持續完善基礎數據庫,加快重點領域主題數據庫。建立動態更新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推動形成開放統一的部門大數據體系。二是加大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數據共享協調力度,推動建立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數據共享的協調機制。持續建設完善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三是發揮國家和地方開放數據門戶網站作用,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適度、合理地跨部門按需共享和向社會開放。四是加快制定數據資源確權、開放、流通、交易相關制度,完善數據產權保護制度。

(四)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研究制定推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指南。二是夯實轉型基礎。三是提升轉型能力。推動製造資源雲端遷移,加快高耗能、高價值、通用型工業設備上雲用雲,引導大型企業加快業務系統雲化改造,推動中小企業業務雲端遷移。加快製造能力平臺化開放,依託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一批微服務資源池,加快製造資源和生產能力在線共享和優化配置。四是優化轉型服務。五是創新轉型機制。

(五)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釋放內需潛力

以加快提升產業供給能力爲重點,以優化信息消費環境爲保障,大力推動信息消費向縱深發展,打造信息消費升級版,壯大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一是提升新型信息產品的供給能力,二是強化信息消費者賦能,三是完善信息消費發展環境。

(六)統籌數字鄉村與新型智慧城市融合發展

一是建立城鄉信息化融合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二是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三是分類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十四五”時期政策措施建議

(一)完善信息化體制機制

一是持續完善信息化頂層設計。加強對新形勢、新問題、新技術、新變革的戰略研判,處理好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的關係,制定“十四五”信息化發展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將信息化規劃作爲國家重點專項規劃進行落實和推進。

二是健全協同發展機制。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統籌部署下,建立健全協同推進機制,強化部門聯動、央地協同,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工作任務,形成合作推進的工作格局。引導相關產業聯盟、組織,建立完善合作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推動技術、標準、政策等方面的資源對接和協同創新。

三是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要按照鼓勵創新原則,留足發展空間,同時堅守質量和安全底線,切忌簡單封殺或放任不管。加強對新生事物發展規律研究,分類量身定製監管規則和標準。創新監管方式,依託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聯通匯聚全國重要監管平臺和政府履職過程中形成的數據,並歸集到相關市場主體名下。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爲特徵的非現場監管,提升監管精準化、智能化水平。

(二)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強化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加大財政資金對5G、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產業鏈構建、重大應用示範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採用政府首購、訂購優惠等支持方式,促進電子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規模化應用。

二是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推動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落實,鼓勵相關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

三是創新金融服務和融資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建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信貸管理和貸款評審制度,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等金融產品創新,綜合運用風險補償等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發揮政府投資在全社會投融資中的先導和帶動作用,重點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信息化領域實行有利於商業運作、持續運營的政策,鼓勵和支持多渠道社會投資參與。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標準體系

一是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快研究制定電信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重點圍繞自動駕駛、服務機器人等細分領域,加快研究制定相關安全管理法規,爲新技術的快速應用奠定法律基礎。

二是研究建立人工智能倫理規範。組織跨學科領域的行業專家、人工智能企業代表、行業用戶和公衆等相關方,開展人工智能行爲科學和倫理等問題研究,建立倫理道德多層次判斷結構及人機協作的倫理框架。

三是完善標準體系建設。以市場爲導向,以企業爲主體,以前瞻性和重大關鍵軟件項目爲重點,以提高軟件產業質量和軟件企業的軟件工程能力爲目標,調整優化軟件標準體系,強化標準的實施監督,建立並完善軟件質量管理體系和軟件評估體系,推動信息化發展進程。

(四)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完善信息化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針對信息化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在重點院校、大型企業和產業園區,建設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培養一批國際知名的信息化領域領軍人才。推進適應我國信息化發展特點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以及人才評價機制改革,鼓勵信息化人才有序流動。

二是加快勞動者技能的數字化轉型。面向在職人員、新成長勞動力、失業人員等羣體,加大軟件編程、大數據分析、工業軟件、數據安全等數字技能培訓規模。構建終身學習數字化平臺體系,開發一批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方便勞動者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

三是大力引進海外信息化人才。建立全球招才引智平臺,增設國(境)外招才引智機構,依託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展會、賽會引才集才。建立健全技術移民制度,爲信息化領域高端人才引進開闢綠色通道,加大在來華工作許可、出入境、居留、住房、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五)深化信息化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一是堅持“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結合“一帶一路”倡議等,加快開拓國際市場,輸出優勢技術和服務,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企業和產品。

二是堅持“引進來”,加強國際先進技術學習。支持相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在信息化領域的關鍵技術方面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進行全球研發服務外包,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開展聯合研發,學習和借鑑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

三是深化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互聯網領域安全保護國際條約,加強網絡信息安全領域政策和法律互聯互通,加強打擊網絡安全犯罪合作。積極參與制定跨境數據流動規則,參與相關國際談判與合作,以安全、公平、高效的方式促進數據依法、有序、自由跨境流動,充分保障國家網絡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

作者許旭、魯金萍、王蕤、王婧、王珂飛、黃向前供職於賽迪智庫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