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滄州市華北油田十二處學校的一位家長實名舉報孩子班主任曹老師索賄,此事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事情有什麼蹊蹺之處?

實名舉報老師索賄現如今已經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本不會引起廣泛關注。果然,隨着相關報道的深入,我們發現事件的引爆點並不在這件事本身,而在於舉報發生之後,按照該名家長在網上的爆料,又出現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1,實名舉報者的身份被泄露;

2,舉報者被孩子班上其他家長聚集聲討;

3,舉報者聲稱在學校接受調解時遭另一位家長用熱水澆頭,而且學校的兩名校長拉偏架,致使自己被該家長痛毆;

4,舉報者後續採取了一些過激行爲違法了,被行政拘留20天。

這事出來之後,迄今爲止,網上冒出了大批的“福爾摩斯”,都來根據隻言片語、蛛絲馬跡來展現探案能力,一時間,好像是《唐人街探案3》提前上映了似的。這其中,自然不乏理性的分析者,他們不選邊不站隊,只是將目前知道的情況列舉出來,提出一些可能的猜測,留待進一步求證。但同樣,每一個熱點事件出來之後總少不了匆忙站隊將來真相大白之後會被啪啪打臉的急性子。

這事,劍客老師默默地觀察了數日,決定不來過探案的癮,那不是一個教育作者應該乾的事,我只想從教育的角度來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淺顯思考。

整件事給我的感覺:撕裂、過界、醜陋。

1,撕裂體現在事件的相關方之間缺少了本該有的信任。

不說舉報的家長和被舉報的老師的徹底撕裂吧,舉報者對學校、對教育局、對公安部門也已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而與此同時,家長與家長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等等其他方面,人與人之間也是充斥着對立與不友好。

2,過界體現在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邊界被模糊了,任何人都可以越位。

本來應該歸學校管理的事情,一些家長偏偏要強行插手,這當中似乎少不了過度熱心的部分家長,或許還有那無處不在的家委會的身影。

而本來應該歸家庭的事情,一些老師或者學校管理者也要把自己的觸角滲透進去,對家長吆三喝四,指手畫腳。

3,醜陋體現在一些人爲了自己的利益做了很不合身份的事。

第一,事件的當事方與相關方在接受調查時,沒有人痛痛快快地說出事實真相,而是想辦法按照對自己有利的目的進行粉飾和僞裝。

首先是指責別人,都是別人的錯,自己纔是無辜的;然後調查表明他們也有過錯的時候,就開始歸因,承認自己也有錯,但這錯是別人有錯在先,自己的錯是別人的錯引起的。

比如說,舉報者聲稱是班主任索賄無度,而班主任則聲稱是舉報者強行送禮。舉報的家長說自己被其他家長毆打,而其他家長則說舉報的家長先威脅了別人的孩子。

第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氣進入了校園之中,侵蝕了良好的家校關係。

比如說,爲了某些稀缺的資源,部分家長採取了通過拉攏私人關係爲孩子爭奪資源的手段,有的憑人情有的用利益置換。而有一些老師則把手中的資源進行了利益勾兌,稱得上是待價而沽。像是更好的座位,更多的提問機會,優秀名額,班幹名額,等等。

第三,只要自己的目的沒有達到,可以立即撕破臉。

該事件中的舉報人與被舉報人的關係說起來還頗有淵源,被舉報的曹班主任既是舉報人孩子的老師,也是舉報人當年的老師。但無論是學校認爲舉報人的孩子沒有當上“二道槓”憤而舉報,還是舉報人聲稱老師索賄無度,沒有答應他便給孩子小鞋穿,都不地道!

劍客老師覺得很悲哀。

目前爲止,事件的相關方有的在通過扮演弱者的方式博取網友的同情和支持,包括舉報者和被舉報者,以及莫名其妙摻和進來的某些家長,他們自說自話,爭相比慘;有的給自己的不當行爲找藉口,言之鑿鑿,比如說教育局調查舉報事件的工作人員,明明泄露舉報人身份信息是違規的,他們還在爲此牽強附會;學校的管理明明已經出現很大漏洞,事態明明已經失控,很多根本不需要的方面都已經牽扯進來,該校的管理者還在給自己臉上貼金,給相關責任人護短!

實際上,這件事鬧到這個地步,各方都是輸家,誰也不會贏。而現在,各方的所作所爲無非就是給自己儘快止損,讓自己輸得不那麼難看。

但是,成年人世界裏的齷齪卻讓孩子們遭了罪!而這時候,誰又顧得了孩子呢?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個個都覺得自己是爲了孩子好,事實上,事情發生之後,作爲局外人,我們更能清楚地看到,誰也沒有真正爲了孩子而退後一步,大家的面目都很猙獰!

關於此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