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邦動力訊】11月29日消息,在今日舉辦的“新範式”2020億邦產業互聯網大會上,犀思雲董事長張雄國以《服務產業互聯網的應用網絡》爲主題發表演講,他認爲,國內互聯網的應用網絡正在隨着時代發生着變化。

“首先從基礎設施的環境來說,混合多雲一定成爲最基礎的標配。”張雄國指出,企業的內部應用大量的會遷移到外部,特別是遷移到雲上,包括很多的SaaS公司,還有產業互聯網公司,整個應用是向外遷移的,會使用多個雲,包括建立企業自己的私有云這樣的基礎設施作爲架構。

其次的變化是在於全產業連接,張雄國說現在自己所接觸到的客戶,更希望實現的是數據的端到端,短的端是從客戶的應用端到服務端、長的端就是要打通供應鏈的生產端,變成產業互聯網裏所謂的長鏈。

“第三個變化是從運維到運營的特徵。”據張雄國介紹,產業互聯網公司一般都是傳統行業的龍頭,目前來看相對來講是非常重的行業,做得比較深,而且這些產業互聯網龍頭公司有非常龐大的IT部門,“但現在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這個IT部門以前的工作是滿足好內部的運維,現在覈心工作就是要把能力賦能出去,賦能給產業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因此工作職責,從運維變到了運營。”

最後一個變化則在於數據安全層面。張雄國指出,以往數據安全往往還是企業內部通過專網來隔離內部和外部,但在產業互聯網下,對數據的要求,不僅僅是基礎架構變成了混合多雲的架構,同時還打通了上下游,而這時的數據,無論是生產數據還是運營數據都非常關鍵,因此數據安全自然被提到非常高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張雄國援引了一份數據,在這份數據中,海外93%的企業採用多雲的情況,此外國外100家上雲企業中,每個企業會用3-4個雲,對於企業的基礎設施爲什麼會變成多雲,張雄國把原因歸納爲四點:

首先,第一個訴求是安全分級,客戶希望把自己的應用前端,也就是需要彈性計算的部分放在公有云上,而把自己的數據放在私有云上。

第二是業務容災,現在數字化非常重要,就像銀行的業務系統一樣,7X24小時不間斷運行,所以必須要做備份提高可用度,所以也採用多雲混合的架構。

第三是優勢互補,我們可以看到各個雲的優勢會非常不同,比如亞馬遜數據弧的解決方案,騰訊連接人的能力,數字化產業互聯網公司越多,雲會越多,每個雲的差異化也會越強,企業要根據行業規模會選擇不同的雲。

最後是成本優化,各個公有云競爭有各種策略,對於成熟的廠商來講可以在各個雲的策略中選擇最優的策略方案。

據悉,大會由武漢市人民政府支持,由億邦動力主辦,卓爾智聯爲戰略合作伙伴,支持單位包括清華大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50+投資機構。 這是2020年度產業互聯網領域盤點靠譜商業模式,推出基本成型的新範式,探索創新方向的旗艦活動。展望2021,代言產業互聯網先進生產力。

溫馨提示:本文爲速記初審稿,保證現場嘉賓原意,未經刪節,或存紕漏,敬請諒解。

以下爲演講實錄:

張雄國:各位下午好,非常高興能在武漢跟大家進行分享我們跟產業互聯網的主題。今天全天聽了各位嘉賓各個行業關於網絡和連接很多的分享,我們覺得也是受益匪淺。

我們本身做的就是狹義上的連接和狹義上的網絡,我在想這個主題的時候,也想到跟大家分享的,我最近看的一本書,那本書名是《集裝箱改變世界》。

有一次跟一個朋友在聊,他問我,你覺得最近100年影響世界最大的發明是什麼。我們就列舉了一些,其中提到了一個觀念就是集裝箱,我當時就覺得非常詫異,集裝箱這個東西沒有那麼高的技術含量,怎麼被列爲改變世界的發明呢?當時他跟我說的理由是,集裝箱摺疊了空間,摺疊了路面和海洋。我特意去找了這本書看了一下,集裝箱帶來的變化。

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也非常傳奇,集裝箱的發明者是卡車司機,很早創建了一家卡車貨運公司。當他發現集裝箱機會的時候,把貨運公司賣了買船舶公司,由路面的運輸公司變成了海面的運輸公司。

當他推廣集裝箱以後,發現巨大的變量產生了,整個物流成本下降了95%,只剩下5%。聽到這裏,大家會認爲是非常巨大的改變,集裝箱的發明者是不是迅速能夠做大做強呢?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整整十年,這個發明集裝箱的卡車司機,一直是苦苦掙扎。爲什麼掙扎呢?跟我們現在包括我做的這個產業,和各位做的產業互聯網狀況非常像,也就是說當你做出一個巨大連接性底層改變的時候,這時候改變真的能馬上發生嗎?

不一定,因爲改變所需要其他基礎配套環境非常複雜,你需要的是系統性工程。比如說集裝箱要成熟,依賴碼頭的建設,依賴於船舶的容量,依賴於碼頭工會的配合,依賴於裝載技術的成熟等。直到二戰的時候,需要急速發展運力,集裝箱這個事一下子就爆發了。

從集裝箱來看,它是我們虛擬的,就像剛纔各位嘉賓講的,一個虛擬的連接和一個虛擬的網絡。在這個裏面,我那個朋友講集裝箱是一個網絡系統,我仔細想了想,我們從狹義的網絡裏面看,網絡有三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要有節點,集裝箱的節點是什麼呢,是碼頭。第二個是通路,通路是航線。第三個網絡要素是負荷,就是指集裝箱裏面的貨物。

從集裝箱來看,它確實是一個摺疊空間,並且小小的發明帶動了整個產業鏈,最終把中國帶到了世界工廠的位置。有了集裝箱的出現,我們全球供應鏈才能蓬勃發展,我們中國才能成爲世界的工廠,從而改變了經濟、政治的格局。所以說一個小小的變化,就像產業互聯網一樣,蝴蝶的翅膀扇動一下,可能後面引起了暴風雨。

回到我們核心做的事情,我們服務的網絡本身,這個網絡是非常實實在在的網絡,甚至到物理光纖層的網絡和連接。我們看一下,現在這個時代有什麼變化呢?

首先,我們從基礎設施的環境來講,混合多雲一定成爲最基礎的標配。企業的內部應用大量會遷移到外部,特別是遷移到雲上,包括以前需要做的很多應用,也會有很多的SaaS公司,還有產業互聯網公司,來做各種各樣的系統,所以說整個應用也就是向外遷移,會使用多個雲,包括自己的私有云這樣的基礎設施作爲架構。

第二個變化是全產業連接。這裏面就帶來了數據智能,下面我可能會有具體的案例來分享這個事情。我們現在的客戶希望數據實現端到端,一個短的端是從客戶的應用端到服務端,更長的端就是要打通供應鏈的生產端,變成我們所謂的長鏈。

第三個變化是從運維到運營的特徵。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產業互聯網公司一般都是傳統行業的龍頭,目前來看相對來講是非常重的行業,做得比較深,而且這些產業互聯網龍頭公司有非常龐大的IT部門。現在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這個IT部門以前的工作是滿足好內部的運維,但是現在覈心工作就是我要把這個能力賦能出去,賦能給我們產業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他們一起來使用。也就是說他的工作職責,從運維變到了運營。

最後一個改變是關於數據安全。以前應用範圍,比如企業都是在內部通過專網來隔離內部和外部,現在不僅僅是基礎架構變成了混合多雲的架構,而且要更多打通上下游,這時候不僅僅是生產數據還是運營數據都非常關鍵,所以數據安全這個事情也會被提到非常高的高度。

這是我們採集的數據,這是海外的數據,海外93%的企業採用多雲的情況。

國外100家上雲企業,每個企業會用3-4個雲。企業的基礎設施爲什麼會變成多雲呢?爲什麼持續深耕呢?

首先,第一個訴求是安全分級,客戶希望把自己的應用前端,也就是需要彈性計算的部分放在公有云上,而把自己的數據放在私有云上。

第二是業務容災,現在數字化非常重要,就像銀行的業務系統一樣,7乘24小時不間斷運行,所以必須要做備份提高可用度,所以也採用多雲混合的架構。

第三是優勢互補,我們可以看到各個雲的優勢會非常不同,比如亞馬遜數據弧的解決方案,騰訊連接人的能力,數字化產業互聯網公司越多,雲會越多,每個雲的差異化也會越強,企業要根據行業規模會選擇不同的雲。

最後是成本優化,各個公有云競爭有各種策略,對於成熟的廠商來講可以在各個雲的策略中選擇最優的策略方案。

我們剛纔講了全產業鏈連接,這裏面有我們做的關於汽車行業產業互聯網的案例,我跟大家講一下這個案例,看看汽車行業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就我目前的觀察來看,汽車行業目前是最接近下一代互聯網的產業,下一代互聯網是什麼呢?萬物互聯的網絡,汽車作爲終端網絡最普及的產業來看,比如我們從生產環節,我在很早以前就是特斯拉的用戶,當第一眼看到特斯拉,到下訂單的時候,就有智能製造的概念,我需要什麼樣的車身顏色,需要什麼樣的內飾,需要什麼樣的配置,每項都可以單獨提要求,然後由工廠給我定製,我記得這是14年的事情,很早就有按需智能定製和快速反應的能力。

特斯拉目前的數據,我最近看到的數據是,今年2020年跟18年,每輛車的數據流量提升了10倍,現在每輛車每個月平均的流量都會有幾百兆的流量彙總到特斯拉的基礎設施裏面,整個產業是這樣的,用戶會有一張物聯網的卡在車裏,車在行駛過程中各種行駛數據會源源不斷上傳到整車廠,通過運營商的網絡傳到整車廠商。特斯拉是比較特例的企業,他們是自己做了TSP,也就是自己做了車的軟件遠程控制系統,包括自動駕駛和智能都是他們自己做的。

再往上特斯拉已經引入了很多內容,比如QQ音樂、喜馬拉雅,我們在產業鏈來講,從特斯拉看比傳統車廠少了兩個環節,第一個是沒有4S店,都是直營的,傳統車廠有4S店,要通過4S店去採集用戶相關的數據。

第二傳統很多廠商,TSP是另外供應商的,比如國內用愛立信TSP平臺,TSP部署在公有云上,所以對汽車數字化全產業鏈,不僅僅要連接終端的用戶,連接4S店,還要連接TSP廠商,還要連接內容廠商,構成了整個的數字化生產鏈。

我們以汽車來講的話,我們是通過雲、網、邊、端四個部分,來實現剛纔講的汽車產業連接。

雲是各個公有云廠商做的事情,我們去連接和集成,我們做的事情就是網絡、邊緣、終端,我們通過網邊端三個能力去連接各種各樣的雲,然後面向最終需要的用戶,提供整合的服務。比如在這個裏面,我們不僅連接運營商,就相當於連接了車聯網,連接雲就相當於連接了TSP,我們還連接了汽車廠商的數據中心就相當於連接了私有云。

這裏面有三個平面,從車的物聯網卡到物聯網中心,一直到TSP雲上,這是第一個平面。第二個平面是當數據傳到TSP進行處理,他們爲了做多雲的容災,還有數據安全的考慮,在數據源之間做東西向數據管理的平面。第三個平面是網絡數據需要人維護,所以跟核心部門會構建虛擬的,比如SD1網絡作爲運維管理的網絡平面,這是三個網絡平面。

如果我們拋開基礎設施層來看,無論是消費互聯網還是產業互聯網,整個數據的流向都是這樣的邏輯,也就是說首先最下面是各種各樣的終端,不管終端用戶是誰,比如是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員工,你的消費者,都通過各種各樣的智能終端來訪問雲網絡平臺。

這個雲網絡平臺解決了兩個核心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網絡的快速傳輸問題,第二個是網絡數據安全問題。我們通過構建全球110個點,連接全球幾乎所有公有云,你需要去傳送的流量分別分發到各個SaaS或者各個公有云或者各個應用部署的環境,無論是哪個雲或者數據中心裏,都可以傳送到那裏去。

講了案例以後說一下整個產品,我們是做雲交換的。雲交換是什麼呢?我剛纔介紹了是基於混合多雲的全球連接與邊緣能力,向企業提供智能連接的網絡服務平臺。

我們整個平臺有4項能力,一是網的能力,全連接的能力,二是邊緣的能力,三是智能網絡訪問的能力,也就是終端的能力,各種各樣的終端怎麼樣快速進入網內,四是我們要跟各種各樣的應用雲和應用廠商集成。

我相信構建全球網邊端,做這樣的基礎設施,涉及到的技術生態其實是非常複雜的,而且每個企業家聚焦於自己的行業內,我覺得想快速麪向自己的客戶提供服務,我們能做產業互聯網背後的產業提供方,能跟大家一起爲客戶提供服務。

大的邏輯就是這樣的,本質來講就是連接。連接什麼呢?一切的,不管是分支還是設備還是各種各樣的人,通過我們幾條產品線,去連接所有數據,要去到達的地方。不管數據到達的是哪裏,是公有云,還是SaaS應用廠商,還是數據中心,還是哪裏,我們構建了一整套方案,來滿足數據進行端到端傳輸、連接的訴求。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我來參加產業互聯網的感受。在這之前,有一句話理解不是那麼深刻,消費互聯網是線下系統的線上徑向,而產業互聯網是線上系統是線下系統的徑向。

我對產業互聯網的深度有待跟大家交流,但是通過今天的學習,深刻意識到了產業互聯網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這代人持續協同努力。而我們公司的使命,讓連接更智能,這個連接特指網絡連接,讓最終用戶的網絡更簡單,這個網絡特指的是基礎設施網絡。我們的願景,希望網絡連接能夠創造機會,數據交換產生價值。

謝謝各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