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廣、福建一帶,經常在一些小河溝發現密密麻麻的小魚聚在一起,成羣來回遊動。

有時候一小片水域,少說也有上百條這種小魚,甚至扔一塊石頭,都能砸中好幾條,這樣的盛況,讓人感覺回到了六七十年代,在那個時候,河裏面魚蝦成羣的情景,如今都成爲回憶。

但在南方水域,這種小魚密集的小河,卻是另一種風景:河裏面幾乎不見其它魚類,都被這種小魚給佔領了。

比如,在廈門一處公園的小河中,這種小魚多得連一旁的天鵝都懶得過來看上一眼。不明真相的網友,可能還認爲這是生態變好、動物和諧相處的表現。

其實這不是生態變好了,而是水域被這樣的入侵者給佔領了,本土的水族,在它們的競爭下,幾乎全都消失不見了。

它們就是讓人頭疼的外來物種——羅非魚

這種從遙遠非洲漂洋而來的魚,一度連釣魚人也十分頭疼。

魚餌剛一扔下去,釣上來的全是這種“麻將非”!它們在水底像餓瘋了一樣,瘋狂搶食。釣魚人遇到這種情況,往往只能無奈收竿,因爲有這種小魚存在的地方,大魚基本上已經沒了生存的空間。

就算水底有大魚,也會被這些小雜魚鬧的搶不到食物。因此,有羅非魚存在的地方,想釣大魚,基本上是妄想了。以至於釣魚人遇到它們,都懶得下竿了!

本是美味,奈何國人不愛喫

生長迅速、適應性強、沒有天敵,這種入侵者顯然讓人們十分頭疼。也許不少人會有疑問,這種魚這麼多,那爲何沒人喫呢?

其實,羅非魚並非沒人喫,它們可是老外眼中的美食!在國外被稱爲“白色三文魚”,算是一種重要的水產。在國內,也有不少人養殖羅非,它們經常被加工成烤魚、魚生,也未嘗不算是一種美味。

但問題是,這種魚在養殖的環境下,種羣密度可以得到控制。一旦流入到自然水域,它們生長繁殖的速度,似乎變得有些不可控了。

毫無節制的繁殖,讓它們成了水域中的“霸王”,數量多得甚至連自身的食物來源都難以爲繼,這也造成它們在自然水體中很難長大,全都是清一色的“麻將非”、“指甲非”,水中能喫的東西,都被它們喫光了!

加上它們本身的適應能力太強,各種污水溝都可以生存,這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好的印象,很多人認爲它們太“髒”,久而久之,人們也不太願意去喫這種“垃圾”魚。

這樣的角色,難逢敵手!

其實,羅非魚並非這樣“骯髒”,它們本身的味道並不差,而且富含鈣、鈉、磷、鐵、維生素B、硒等微量元素,具備抗氧化、延緩衰老的作用。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種魚刺少,喫起來很方便。

但長期以來的“敵視”,讓它們很難像四大家魚一樣,在大衆餐桌上普及。

它是老外眼中的美味,一多半出口到國外

既然國人不愛喫,那就只能出口了。

我國養殖的羅非魚,一多半都出口到國外。廣東作爲我國羅非魚養殖大省,產量佔到全國的48%左右,其次便是廣西、福建和海南,這4個省份出產的羅非魚,佔全國產量的90%左右。

這也就不難理解,在兩廣、福建的自然水域中,這種魚爲何如此氾濫了。氣溫低的時候,它們就浮出水面、聚集到一起來曬太陽,有時候甚至不把圍觀者放在眼裏。

如今,我國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羅非魚養殖國和出口國,不過大多數羅非都被出口到北美市場,老外將它們視作美味,而留在國內市場消費的僅佔不到一半比例。

這種來自海外的“入侵者”,在國內走了一遭,最終又迴歸到外國人的餐桌。

要佔領國內市場,恐需時日

由於羅非魚適應性強,養殖成本低,國內的產量也是逐年上升。爲了增強養殖戶信心,海南的羅非魚還獲得了農業部門頒發的“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文昌也成爲中國羅非魚之鄉。

但要改變國人的飲食習慣,讓羅非魚更快地走上大衆的餐桌,恐怕也不是靠一兩次宣傳,就能夠湊效的。只有人們改變了對這種魚的看法,它們才能在國內市場立得住腳。

因此,認識羅非、認可羅非很重要。但這肯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採用市場化運作手段,讓大家逐步接受。在這一點上,養殖戶們可參考柳州“螺螄粉”的運作模式,想辦法將羅非魚打造成一道網紅美食,這樣更容易留住人們的胃口。

但對於流入自然水域的羅非魚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角色。水庫、小河中這些密密麻麻的小魚,對生態環境來說則是一種威脅,如果遇到它們,不妨用盡一切手段,將它們消滅乾淨。

當然,解決這種麻煩入侵者的好辦法,就是“喫”掉它,喫貨們是時候閃亮登場了!

文/釣魚七天樂 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