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後。

南五臺山頂的白雲悠閒地在藍天下舒展着身姿,映襯着山腳下的長安區王曲街道勞動村更加清新和舒心。11月19日一大早,村委會的院子裏便停滿了車輛,大門正對的辦公室裏人聲鼎沸,正熱烈討論着什麼。看到記者進門,村主任姚歲毛站起來高興地說:“你們來得正好,先通報一個好消息,咱們村的貧困戶,今年全部脫貧摘帽了!”

完成決勝脫貧攻堅使命的勞動村,同步建設着花園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正在向生態文明村一步步昂首闊進。  

網紅廣場帶動花園鄉村“夜經濟”

 

時隔一年,花園鄉村勞動村的“美麗”級別,又有了明顯升級。

全村的道路,基本實現了從水泥路到柏油路的改造。

時尚簡潔的太陽能路燈,在村子的每一條街道上體現着景觀和功能的和諧統一。

監控攝像頭無死角覆蓋,讓勞動村成爲路不拾遺的治安示範村。

……

而最讓村民自豪的,莫過於去年剛剛修建完成的二十四節氣扇形廣場。這是勞動村村口的迎賓廣場,也是周邊頗負盛名的網紅廣場。大型刻花石鋪貼的“扇骨”,冰裂紋石材鋪貼的“扇面”,沿“扇面”邊緣的5座扇形花壇,小葉女貞、月季、百日紅、木槿、紫荊等四季綠植競相綻放。中國傳統扇文化、節氣文化、王曲街道村鎮文化、文明鄉風,在一個廣場上渾然天成,一股厚重的文化之風撲面而來。

白天展示的是文化,夜晚上映的是繁華。

13萬元購置的6個高品質大音箱和形如蝴蝶綵帶的燈帶,一到晚上便給這裏裝點上絢麗和熱鬧,激盪的音樂聲連數百米外的環山路都清晰可聞。剛開始,是本村的村民在這裏聚集跳廣場舞,很快周邊太乙宮、引鎮、杜曲、子午、灃峪口的村民也被吸引過來,經常一晚上可以聚集三四百人唱起來跳起來。

豐富的,不僅僅是村民的精神生活;聚集的,不僅僅是疫情過後的人氣;打造的,還有獨一份的花園鄉村“夜經濟”。賣烤肉的、賣小喫的、賣衣服鞋帽的相繼趕來,村裏統一安排到廣場東南角的中心十字兩邊擺攤設點。

有村民把廣場的盛景發到抖音,引發幾十萬的點擊和數萬的點贊,進一步提升了網紅廣場的虹吸效應,有人忍不住評論:“原來農村的夜生活和夜經濟也可以這麼精彩啊!”

“多條腿走路”的脫貧致富路

 

與村容村貌同步升級的,是村民的日子。

記者重返勞動村時,恰逢該村剛剛通過省上精準扶貧交叉檢查。談起檢查過程,駐村工作隊隊員梁秋明說,那絕對是一絲不苟,90多個檢查項目一個都不能少,連我們的毛巾和牙膏都要看,以覈實隊員到底是不是踏踏實實在村裏駐紮着。當然,隊長張濤與隊員周建春、田建忠、梁秋明絕對經得起檢查考驗,這從他們和每一個村民親如家人的言行中便能看得出來。

省上交叉檢查的重點有兩大領域,一是對貧困戶的幫扶程度,二是產業幫扶的力度。

勞動村當時共確定了包括3戶五保戶在內的18家貧困戶,2018年脫貧8戶,今年剩餘10戶全部脫貧。這些昔日貧苦戶,通過土地入股天朗集團開發建設的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國家專項扶貧資金由農業公園運營分紅,以及村上安排的力所能及公益性工作崗位,家庭平均年收入超過15000元,遠超國家扶貧標準。

記者走到2018年脫貧的村民劉民緒家門口時,他正邊穿外套邊往外走,說是準備去村委會把公廁再打掃一下。梁秋明提醒他把衣服穿暖和。劉民緒大聲回應:“暖和着呢!”相比去年,他的精神頭一點都沒減,“現在喫得飽穿得暖,看病還不花錢,今年村上不但給我的院子裏打了水泥路,還把太陽能路燈裝到家門口,晚上出門上廁所都亮堂。日子越來越好,身體也比原來好了很多,不幹點自己能幹的活,實在說不過去”。

“慢慢幹,別累着。”姚歲毛不忘叮囑走過他身邊的劉民緒。

貧困戶脫貧靠精準扶貧,全村致富奔小康靠產業。勞動村沒有特別明顯的主打產業,反倒成就了“多條腿走路”多元化發展。

“第一條腿”是依託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項目與天朗集團進行合作。在之前土地入股的基礎上,今年,還聯合成立了勞動村現代農業公司,利用去年和今年相繼建成的9口深機井,改良出150畝高標準水田,在種植高品質稻米的同時,也把這些南山腳下的田地打造成了生態“大田景觀”。“唐村的網紅稻田裏,就有咱勞動村的水田呢。”姚歲毛高興地說。

“第二條腿”是很多村民成爲農業公園的“職業農民”。目前,勞動村已經有四五十人在緊鄰的農業公園上班,平均月收入超3000元,有技能的月工資達到5000多元。

“第三條腿”是農副業增收。9口機井的建成,讓村子裏的數十畝果園擺脫了靠天喫飯的窘境,今年每畝地平均增產四五百斤。村民劉興平是遠近聞名的果樹栽培管理能手,他不僅管着自家和低保戶兄長劉振鵬的6畝果園,還聯合12名村民成立了中平種植專業合作社,業務範圍不僅覆蓋周邊東大、引鎮、韋曲等地的400畝果園,甚至還發展到陝北洛川。說起今年的收入,他笑着說,自己家能有八九萬。

花園鄉村向生態文明村升級

 

富了日子,富了精神,勞動村又有了新目標,那便是打造可成樣板的生態文明村。

通過省上精準扶貧交叉檢查後,勞動村很快就要迎來國家驗收。對梁秋明等駐村工作隊隊員來說,一項使命的行將結束,意味着另一項使命的開始,他們,又要肩負起鄉村振興的重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會同時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勞動村把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從清潔鄉村到花園鄉村再到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短短一年多時間,勞動村實現了污水治理、廁所改造、太陽能路燈安裝、監控全覆蓋等硬件設施的提升改造,這些改造,無不圍繞“生態”這個關鍵詞進行。同時,文化廣場建設、文化設施牆美化、垃圾分類,突出的又是“文明”理念。19日一大早,村幹部和街道幹部熱烈討論的,便是如何在勞動村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

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外環高速建設獎、最美廣場獎、花園鄉村獎、長安區模範衛生村第一名……說起一年多來所獲的榮譽,姚歲毛如數家珍。這些榮譽,進一步激發了勞動村村民昂首闊步奔小康的積極性,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維護乾淨整潔、生態環保的村容村貌的愛村護村情。

面對如今的勞動村,誰能想到,兩年多前,這裏還是省級貧困村、長安區有名的“軟弱渙散村”。

村裏的小環境在變,村外的大環境也在變,西安外環高速穿村而過,滈河河道綜合整治打造河景公園,“等這些項目建成,再加上我們村和天朗合作開發的老村老舊房屋民宿改造有望明年上馬,到時候你再看,勞動村還要大變樣呢!”憧憬着並不遙遠的明天,姚歲毛和勞動村的村民們,期待滿滿,信心滿滿。

來源:西安日報

編輯:胡媛媛 | 審覈:王江 張冰

總監製:王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