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對科學的探索,有時跟藝術家一樣,需要一點點靈感才能完成驚豔世人的發現。

大約是在19世紀中後期的某日,有位叫卡爾的教授因病在家休息,突然窗外傳來“踏踏”的聲音,卡爾教授連忙起身把目光望向聲音的來源。

通過窗戶的木條,卡爾教授看到一羣馬在主人的吆喝下緩緩行動着。本來,馬的出現跟卡爾教授不會有任何的交集,卡爾教授禮貌性地將其目送即可。

但是當卡爾教授目光下意識地往下瞧時,他的神經突然激動起來,臉上被疾病折磨的頹廢感瞬間煙消雲散。卡爾教授發現“馬羣中的大部分馬就算不是白馬,卻依舊有着一雙白腳”。

卡爾教授在莫斯科大學是教動物學的,面對動物出現的特殊現象,職業本能下內心是有着難以平復的激動。此時此刻的卡爾教授迫不及待的想搞清楚那些白腳是怎麼回事?

出於多方求證、謹防孤證的考慮,卡爾教授在身體稍有恢復後,立馬鑽進馬圈去看馬,把馬身上的所有細節都清理一遍,從馬尾看到馬頭,從馬腳瞅到馬背,不放過一絲一毫。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倫的勘查之後,卡爾教授發現所謂的白腳,並不是真正的白腳。白腳近看之下,是一圈圈的白斑,它們密集在一起後,遠看就形成一大片,給人是白腳的錯覺。

與此同時,白斑的出現的不單單只是腳,馬的前額處、背部以及尾巴處,出現的白斑數量比腳上還多。出於方便統計,卡爾教授將這些出現白斑的點,定義爲馬身上的“易變區”,示意這個地方的毛髮容易出現被感染的情況。

此後,卡爾教授爲驗證“易變區”現象是動物的普遍性還是馬匹的單一個性,他找到一隻貓來作觀察實驗。通過仔細的觀察,貓也是會出現白斑,而白斑一般是在貓的四隻腳上。

看着馬的腳、想着貓的腳,卡爾教授冥思苦想二者出現同樣情況,那麼他們有什麼共同性吶?

腳、腳、腳,腳是用來幹嘛的?是用來行走在大地上,而行走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跟地面摩擦,毛髮一般又很脆弱,長期摩擦的結果無疑是脫落。

動物毛髮的重生性很強,掉落後很快就會開始修復,然後長出新的毛,而這個新的毛往往就是白色的。

卡爾教授用觀察和聯想的方法找到了“馬的腳爲什麼長白斑?”的答案。馬蹄和貓爪因爲需要承受身體爬行的摩擦力,上面的毛經常就會脫落,然後等待再生。

當脫落和再生的數量達到一個量,這個區域就會出現白斑。其他地方也是同理,只要是經常摩擦的地方,出現白斑的幾率極高。

最終,卡爾教授給這種現象下了個生物學的定義“生活的條件、環境與動物的毛色又直接的關係”。

隨着生物學和科技的進步,這個觀點可能被推翻,但是在100餘年的時空下,卡爾教授的發現對生物學發展有着不小貢獻。

相關文章